王新連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胡麻營中心校,河北 承德 067350)
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學科學的樂趣,體會科學的作用。這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宗旨。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動手興趣,點燃探知欲望,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具有頑強的毅力,教會學生正確規范的操作要領,創設平等、民主、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科學教學效率達到最大化?!缎W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憑一本教材一張嘴,對學生強加灌輸,這樣既提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培養不了學生動腦動手能力,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識。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增強親自探究的欲望,從而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探索,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變“學會”為“會學”。從教幾年來,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做:
知識是探索的基礎,興趣是動手實踐的“教師”,沒有知識就無法去想象,無法去創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必須以興趣為支撐點。假如說學習科學知識獲得的是主體對外界事物的反映的話,那么動手能力的形成就是學生對外界客觀的感受和體驗。興趣是促成學生動手能力的推動力,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愛動手、愛收集,好奇心強。比如當他們從科學課本上學到了昆蟲的知識后,在課余時間可能會迫不及待地跑到田間地頭,親自捉一些屬于或不屬于昆蟲的蟲子,對照課本上的知識,對每一種蟲子進行觀察,辨認,哪些具有昆蟲的特性,哪些蟲子不具有昆蟲的特征,這些觀察說明,學生有探索的欲望和要求。如果教師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這些要求,趁熱打鐵,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采集昆蟲標本,教學生制作標本的方法,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成昆蟲標本,在班上或在全校辦一個中規模的昆蟲標本展覽,讓眾多學生來參觀,這樣,這些學生就會從中獲得滿足感。其實,這就是動手能力形成的途徑和有效的方法,也是激發學生探索更深層次知識的重要力量源泉,一旦學生有了這種不斷探索的欲望,他們可能不需要老師的發動,就會主動去搜集有關昆蟲的資料,或者會將一些昆蟲捉回家養起來,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獲得一些直觀的知識,掌握更多關于昆蟲的基礎知識。由此可見,在動手能力的形成時,興趣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學生的興趣越濃,動手實踐也就更順心如意。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一定要先激發學生動手興趣,才能開發學生動手創新的潛能。
科學課研究的是自然科學,很多知識都必須通過觀察、實驗總結出來。所以,敏銳的觀察能力往往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動手能力形成的保障。例如:“怎樣測定物體的溫度”教學時,要判斷兩杯水的不同溫度,僅憑視覺和觸覺來判斷哪杯水更熱,哪杯水更涼,是很難得出具體的數據的,但憑學生的日常觀察和積累,他們在小組討論中,肯定會有同學提出用“溫度計”來測量的。教師再指導學生認識溫度計,在學習溫度計使用方法的過程中,觀察能力顯得非常重要。有了觀察能力,在使用溫度表的動手實驗過程中,學生就能得心應手了。因此,科學課上,指導學生細心的觀察,教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技巧,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能力,是形成動手能力的重要保障。
科學實驗的進行需要一定的時間,而課堂教學實踐是有限的,不僅要提供學生的考慮時間,還要有教師的講課時間,這就使得我們的很多實驗無法在課堂上順利的完成,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就應該積極的開展課外的實驗活動。如在教種子的萌發這個課時,有兩個活動---浸泡和發芽,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可以完成,這個在課上是根本無法完成的實驗,我們老師可以將實驗場所從教室搬到家里或者實驗室,要求學生將準備好的黃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和沒有陽光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黃豆發芽的情況。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創新意識也得以樹立起來,還提升了科學素養。
科學教學要從小學生抓起,小學階段是學生科學思想的啟蒙階段,是十分重要的階段,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趣味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端正學生的科學實踐態度。在充滿興趣的課堂上,積極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氣氛,讓他們充分的投入到課堂中來,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掌握知識的幸福感,增強在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