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山東省新泰市青云中學,山東泰安271200
在素質化教育和新型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當下國家在宏觀上對學校教育的要求相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顯的調整和轉變,不再以簡單的理論知識背誦為本位,而是更加強調能力的發展和進步,這種變化也給教師的創新提供了更加鮮明的思路。音樂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重要基礎,也需要在新時期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教師應當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引導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的音樂素養。
從新課程改革中可以看出,學生是課堂的核心主體,掌握著高度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教師只是起到輔助和組織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并沒有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尋求改革和創新,施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都與新課標的宗旨存在一定的矛盾,部分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音樂學科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只需要隨便講解一番即可,并不需要真正引導學生塑造音樂意識。這種不認真且敷衍的態度,也導致了學生的興趣缺缺。再加上,初中生本身就處于青春期,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尤為強烈的,剛接觸音樂的時候也十分興奮,如果教師沒有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被嚴重的打擊。對此,教師就應當在課堂上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要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1]。在這里,學生接觸音樂的時間是相對較長的,所以對這一領域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放映流行的MV,讓學生受到情境和氛圍的引導,快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和精神,然后再跟隨旋律小聲哼唱。同時,教師也需要介紹簡單的趣味故事,讓學生了解歌曲的作者和創作的背景,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觀察學生的細節性動作。
每一首歌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靈魂和內核,音樂與音樂之間也存在差異,正是由于這些不同的存在,鑒賞音樂才有了本質上的意義。當學生在接觸了一段時間的音樂之后,他們會有熟悉感和陌生感兼具的心理,部分學生也會嘗試總結音樂的規律,這一行為和理念是值得鼓勵的。對此,教師就需要先引導學生了解音樂創作的脈絡,并鼓勵學生自行展開創作。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相對稀缺,所以創作音樂的手法也相對稚嫩,教師不應當過于強調學生的結果,而是要讓學生享受創作的過程,激發出學生的創新力,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論學生的作品有多么稚嫩,多么幼稚,教師都應當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熱情,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2]。而且,部分學生對樂器的認知是十分有限的,他們認為鋼琴,小提琴和電子鼓就囊括了全部的音樂樂器,卻并不了解傳統的古箏或者是琵琶,因此,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認識新的樂器,拓展學生的想象力。
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質和優點,部分學生對節奏并不敏感,但他們擅長譜寫詞,部分學生感覺五線譜是枯燥且無趣的,但他們對打擊樂卻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教師要認真挖掘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要認清學生的實力,懂得揚長避短,要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制定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計劃和方案。也就是說,教師不能把自己當做課堂的掌控者和支配者,而是要針對學生展開細節分析,判斷學生擅長的方向,只有這樣才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要,滿足學生的個人情感,激發出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塑造更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要保證學生能夠在平等的位置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要構建更加完善的評價機制,針對學生的音樂行為展開定期的考核,輔之以合理的獎懲機制,發揮出榜樣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音樂創作中存在的不足,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與學生展開深層次的溝通和聯系,這樣也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自信心,感受到被認可的喜悅與快樂。
藝術潛質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教師才更應當從多個角度去思考音樂課堂的設計。本文通過自主探究,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音樂潛力的釋放這三個角度,論述了藝術潛質培養的可行之道,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和基本認知規律,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與實踐上的可行性,能夠作為教師的參考依據。在未來,教師也應當注重設計多元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懂得從生活中汲取音樂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