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芳
(甘肅省康樂縣康樂中學,甘肅 康樂 731500)
學習古詩詞是學生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初中階段如今增加了古詩詞的比重,強調了它在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古詩詞教學的研究顯得迫切而重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中學生對于詩詞學習的態度是畏懼、缺乏興趣。鑒于此,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詩是語言的藝術,其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故要欣賞詩歌,必須發揮想象、聯想。讓學生在品讀詩歌、解析詩歌時將精練的詩歌,以詩般精美、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想、想象,以多變的形式,去書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整體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將詩歌理解的更加透徹。如:賞析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老師將鑒賞詩歌的任務放手給學生后,引導大家可以從獨特的視角以各種不同方法鑒賞此詩,稍加討論研究后,學生們各抒己見,或多或少都談出了自我獨特的感受。有些學生也采用了再現詩歌意境的方法,他們中有人寫道:“我暫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氣概,左手牽著黃狗,右手托著蒼;戴上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萬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為了回報全城的人緊緊跟隨,我親手射那老虎,大家爭著看我這個今天的孫郎。酒喝到了興頭,胸懷肝膽正在開闊昂揚,鬢發雖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關系呢?什么時候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像到云中郡給魏尚復職一樣薦我當重任?到那時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滿月般,向西北望,對準那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難看出,把詩歌凝練的語言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聯想創造出生動的畫面,這正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
課文選入的古詩詞遠的距今兩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著時代的烙印,今人與古人之間橫亙著一條天然的鴻溝。要透徹理解這些作品,對十幾歲的初中生來說確是一大難事,所以初學時應把培養興趣放在第一位。記得學生初學古詩詞,我并未急于讓他們接觸課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濤聲依舊》讓他們聽,然后問他們歌的內容和哪一首古詩有關,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因為張繼的《楓橋夜泊》他們是學過的。接著我又舉了幾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詞,告訴他們詞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詩經》中的詩句稍作了改動而已,學生們馬上產生了興趣。
教師在進行古代詩詞的教學之中,充分利用好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協助教學,可以在進行詩詞講解時將有關的畫面展示在屏幕上,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有關的詩詞內容。例如:在討論完古代詩人推敲和苦吟的創作過程后,教師就可以將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這首詩進行延展閱讀,并且將賈島對這首詩的推敲過程作為一個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有關的學習。在進行詩歌背景介紹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一個詩人背對著學生面朝著樹木的圖片展示出來,來更好地闡釋“推敲”這一背景知識。在進行內容講解的時候,可以將“荒園”、“池塘”、“樹木”等意象圖片展示出來,進而來幫助學生學習理解“閑居少鄰先,草徑入荒原。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兩句詩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能夠在圖片的幫助下對詩歌中的意象進行合理想象,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中,詩詞的數量很多,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據單元的核心內容將詩詞打亂編排的。這樣給學生記憶詩詞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很容易發生混淆、記憶不牢固的現象。對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以作者為單位,整合教材內容,使詩詞內容呈現集中化、條理化,進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在初中第一冊蘇軾《浣溪沙》的學習時,將教材中蘇軾的另一首詞《水調歌頭》整合在一起學習,讓學生對蘇軾這個人的個性特征有個較為完整的認知。進而根據詩詞的創作時間,先學習《水調歌頭》,因它寫于1076年中秋節,詞人蘇軾41歲被貶到密州,做了小小的太守,政治上不如意,與弟弟也有六七年沒見,這就出現了詞中“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抑郁不歡,而結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與前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胸襟。再學習《浣溪沙》,是詞人在1082年創作的,時年三月,詞人再次被貶黃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體也不大好,詞中卻寫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又體現了詞人的樂觀和熱愛生活。由此可知,蘇軾的性格是樂觀、曠達的。這樣安排教學有助于學生對詩詞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便于他們更好地體驗、感受作者的內心,能夠有效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總之,詩詞教學可以說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而古詩詞教學無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據此,我們就根據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教育的受眾和教學的內容,尋求科學的規律,同時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去進行整合、優化,不斷探究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從而確保初中語文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把學生培養成博古通今、有著較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