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惠珍
(中衛市第四小學,寧夏 中衛 755000)
隨著語文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要求語文課堂教學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所以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也要與時俱進。課堂中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也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盡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表現在課堂中較傳統的組織形式,學生的參與度多了,交流討論多了,課堂展示形式豐富了,學生之間活動密切了,每堂課總在熱鬧的氛圍中開始到結束。大家都在探索中完善,在這個不斷完善過程中,也看到不足得地方。
部分熱熱鬧鬧的課堂中,任然存在著形式化的現象,例如:有些課文中,本該讓學生傾心思考,切身體味的語言之美,卻也在“合作”與“討論”,還有的課堂,為了想方設法尋求創作來源于生活,吻合作者表達的情感,大量展現一切無價值的情節。例如某教學片段中,學生學習紅樓夢中對王熙鳳動作神情的描述時,將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古代人生活習慣與他年齡的分析討論上,舍本求末。結果耗費精力,浪費了時間,還有的課堂中,為了體現互動,一味地追求課堂的即時生成而遠離了課前目標預設,從而使得課堂活動將靈活變成隨意,如此等等,雖然形式上貌似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但他們內心卻沒有被拉進來。究其原因,還是老師對“以學生為主”的核心靈魂理解不深,只習得樣子,未觀到本質。
這些現象出現使得語文課堂實際效率成了難題,在語文教學中,評價它的效率問題,并不是形式多樣不多樣,課堂上學生活動賣力不賣力,課堂花哨不花哨,而真正指學生在一堂課學生獲得多少,質量高不高,獲得方式是否最簡捷,能力方面是否得到鍛煉提升,情感上是否得到熏陶,這才是以學生為本的靈魂,實際效率是課堂永遠追求的目標,它既是學生的期盼,也是老師語文教學能力的直接體現。
那么在平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提高實際效率呢?此文將從自己教學實踐入手,談談提高教學效率的具體方法
小學語文是素養性學科,既包括識字組詞、閱讀理解、作文又包括行為習慣社會規則的教育性質,還包括明辨是非,立德樹人價值感,人生觀的培養的性質。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創新的教學理念,永存“作永遠的學生”的學習心態,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自己素養來滿足語文教學需要,小學生正是人生的抽苗抜穗期,向師性尤為顯著,假如平時語文課堂中,教師穿著得體大方,干凈利索,長保一抹快樂的微笑,一幅妙語連珠的口才,一行工工整整的板書字,都能潛移默化的使學生產生崇拜。上面這些能力都需要老師終身去學習提升。學生對老師的崇拜最容易培養學生對所教學科的興趣,有了興趣便有了永恒的動力,教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教學目標既是課前老師對課堂的期望,也是課堂活動過程中所要求達到目的,對具體教學有直接指導性,怎樣去完成,完成的怎么樣,都需要教學目標的指導評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目標確定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結合語文課文特點,契合《語文新課程標準》將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細化分解到每一節課堂中,當然很多目標之間是相互融會貫通,而非獨立的個體吃透課標,制定合理目標,才能在準確目標指導下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大力發展,對教學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便捷的信息技術,打破了知識獲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課堂容量可以大大的擴充,在這樣的優勢背景下,老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加快教學節奏。例如在小學中高年級,大可以將識字造句,成語理解等基礎性的知識學習下方到課外完成,或將有些技能要求降低檔次,從必須熟練掌握要求變為能夠掌握即可,例如我們小學生對查字典識字的方法,之前是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而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學生識字的方法已經非常多樣,簡單的網絡搜索,就能查到所需要的字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這樣的知識就可以降低要求,而把重點放在其他的知識點教學中,又如,之前學生對課文朗讀訓練,老師只能是自己示范,學生跟讀,對于讀音不標準的教師,往往在朗讀起不到示范的作用,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調用網絡中好的配音朗讀。在備課過程中,也省去了這方面老師課前朗讀準備,而把精力放在自己必須親力親為的備課中,這樣通過活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小學語文教學,提高效率
語文知識按它特點來分,大致可以分為記憶性知識,理解性知識,欣賞體驗性知識,了解所教知識的特點,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效率有事半功倍作用。語文知識中記憶性知識,老師可以采用講授法,在講授過程中將零散的知識點具體化,系統化,為此設計一張知識樹,對照知識樹來學習,例如具體的在課堂中,將識記字詞和背誦的句段,用一定的知識樹串起來,教學過著中做到不偏不漏,學生記憶過程中有章可循。
對語文中理解性知識,教師可以采用討論交流小組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激發學生原有認知,進行新舊知識的整合,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識結構,例如,學習一篇文章時,對文中最常用的“這句話在本段中作用,這個句子某詞語奇妙之處在哪里”等等類型問題學習,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言情境,相互討論便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而對于小學語文中的欣賞體驗性的知識,教師則可以根據條件,最大化的創設原始情境,使得學生處于認識對象體驗情境中,通過動手活動而獲得,學生掌握的更好。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索是歷久彌新的話題,首先要弄清有效性的實質所在,撇開單純的形式化,從教師思想更新和課堂教學具體目標方法上著手,才能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