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年
(廣西省南寧市馬山縣永州鎮中心小學,廣西 南寧 530607)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學習方法的掌握體現在文字積累的方法以及應用的能力等方面。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教師對漢字音、義、組成等特征重點講解,讓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從而開展各項學習活動,完成對知識的應用。當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之后,就可對其靈活應用。例如:閱讀、寫作、演講等。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可為學生開展其他學習和活動奠定基礎。
核心素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學生思維的創新和發展,只有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規律,才能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不斷發散思維。例如:當學生閱讀時,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快速掌握文章脈絡,體會作者情感,并找出自身難以題解之處,與他人展開交流。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可重點對學生思維進行培養,提升其思維創新能力。
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指參與各項實踐活動過程中展現出的主觀意識。具備良好審美能力的學生可快速發現事物具有的美學特點,找出規律,開展創新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可提升學生道德品質以及審美情趣,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目標。
大量教學實踐表明,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最大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比較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合理地將游戲引入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例如,講解《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自主閱讀課文,讓其通過反復閱讀來體會文章中人物的特點,然后讓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進行情景劇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讓其更好地感受藺相如的聰明智慧和廉頗的敢于承認錯誤的精神,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應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學科的特點是既具備工具性,又具備人文性。學生的審美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因此通過語文教學,在課堂中創建審美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促使學生心靈受到更好的塑造。
例如:在講解“山居秋暝”這首古詩時,詩中通過“明月”、“清泉”、“松間”等景物意象,描繪出景物的特點。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腦海中就會形成皎潔的明月掛在空中,萬物處于沉寂的狀態,只有松樹間的溪水在流淌。通過對詩中內容的分析,學生對自然景物展現出的寧靜之感有更直觀的體會,從而領悟詩人描述自然環境的寧靜之美。在學生學習過程,可將美好事物記錄在腦海當中,經過時間的沉淀,形成對美好事物全新的認識,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其應用到實際學習當中。通過課堂情境的創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鍛煉學生創造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
要想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語文教師必須積極突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并創新語文教學模式。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通常是以語文教師的教學為主,而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位置,教師將教學內容通過灌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而對于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其學習興趣并不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語文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講解《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并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小組內的探討提出問題,同時根據每個學習小組所提出問題的新穎程度和貼近主題的程度,給予不同的分數。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并鼓勵學生回答其他學習小組提出的問題,同時對可以充分讀出作者心境,積極回答問題的小組進行表揚,并加一分,最后獲得分數最多的學習小組獲勝。對于獲勝的學習小組,任課教師可以頒發小禮物以示獎勵。學生普遍具有爭強好勝的特點,這種比賽的教學模式可以促使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教學中來,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平時的語文課堂上,每位學生的情況不一樣,制訂的教學目標也不盡相同,他們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效果也不同,我們需要對這些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要其發揮自我優勢,不斷提高自我競爭力;對成績中等的學生,要多激勵,不斷提高其學習熱情和自我價值;對學習較差的學生,要多表揚,發掘其潛力,鼓勵其建立自信心,擺正學習態度。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可以有效提高小學語文學習效率,對此,教師應立足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革新教學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改革的號召下,不斷豐富課堂授課形式,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健全學生知識體系,傳承文化,形成終身學習意識,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