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頔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層臺小學,貴州 畢節 551700)
實施《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但小學作文教學仍不能令人滿意。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大面積地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質量,應著重從以下兩點著手:
所謂大作文教學的環境,是指與作文教學有關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習生活甚至網絡等綜合環境,這是小學作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措施,。因為這種環境與作文教學有必然的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的環境,把不利于作文教學的環境加以改造。
所謂“開源拓流”.就是開社會生活之源,拓增進學生知識之流。換言之,就是我們首先要把作文教學放到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去,指導學生向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獲取寫作的源泉,引導學生熟悉生活,認識生活,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積累知識之流。如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上網咨詢、參加訪問、走親訪友、上書店、逛市場等活動,來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因為濃厚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寫作會產生潛移默化的陶治作用。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家庭里張貼一些名人畫像、名人警句、人生格言等,也可以在校院或其他公共場所開辟一些文化氛圍較濃的專欄,這些做法都會對學生的寫作產生積極的作用。
此外,讓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也是創造大作文教學環境的有效仿法。因為單靠課堂教學和幾本語文書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不行的,教師應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可讀性較強的作品讓學生閱讀,并培養他們讀課外書的習慣。同時,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來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
要打破以往的作文教學模式,應做到 “四個克服”、“四個加強”。
目前,小學作文教學的盲目隨意性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不分階段,序列不明。如中年級的作文教學訓練的重點是讓學生寫“段”,但許多教師過多地要求學生寫整篇的文章,結果出現了學生適應不了的情況。②作文訓練缺少具體的計劃。如有些老師不知道所帶年級的作文訓練的要求是什么?不知道閱讀與作文如何結合?不知道大作文和小作文如何配合?由于制訂的作文教學訓練計劃不明確,使整個小學作文訓練無章可循。
加強小學作文教學的序列性包括兩個方面;①整體的序列性。要求教師在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中按照從說到寫、從述到作、由易到難、有簡到繁、有淺入深的順序進行教學。②階段的序列性。要求教師把一個階段的作文訓練,按知識的內在聯系排成序列,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穩扎穩打,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規律,又加強了作文教學的目的性、科學性和計劃性。
首先,應注意命題的多樣性。教師既可采用直接式命題;范圍式命題、自擬式命題,也可采用提示性命題、選擇性命題;既可當堂命題、提前命題,也可課后命題。但無論用那種形式命題,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實際。
其次,應注意指導的多樣性。可以是教師的全面指導,也可以是某個方面的重點指導;可以是教師的個別指導,也可以是學生的討論。但無論怎樣的指導,都應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其三,是批改的多樣性,教師既可以精批細改,也可以略批少改;既可以分檔選擇批改,也可以分組輪流批改;既可以師生共同批改,也可以是學生的自批自改。
其四,是講評方法的多樣。教師既可以全面講評、綜合講評、抽樣講評,也可以是重點講評、專題講評;既可以是討論式的講評,也可以是小組講評或個別學生的講評。
作文教學的空洞性,是造成作文教學少慢差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必須加強針對性。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等實際情況,命題才能切合學生的實際,才能打開學生記憶的閘門,啟發學生豐富的聯想。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從而使他們寫出好文章。同時,教師只有了解學生,才能在作文教學的指導、評改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恰到好處。
堅持“讀寫結合”是加強針對性的重要環節之一。有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聯系學生學過的課文去指導寫作,而是孤立地給學生講點寫作知識,或泛泛地提幾點要求,這樣的指導很難使學生寫內容充實的文章。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結合習作例文,聯系學生的寫作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授系統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我們應指導學生正確運用閱讀教學中所學的知識,把知識變為技能。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有話可說了。
實施《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來,教師寫“下水作文”只停留在口頭,而不能進行示范引導的現象仍然存在。這種情況是造成小學作文教學效率低,質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擺脫這種被動局面,必須克服口號性,加強示范性。
教師通過“下水作文”,既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寫作能力,又能對作文教學的審題、構思、運用語言等方面產生真切的感受,就容易想到學生的問題,從而促使自己改進教學方法,獲得作文教學的主動權。因此,那種只把教師“下水作文”當作口號,而不能加以示范引導的做法,是難以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的。
目前,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這些問題解決起來并非容易,但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樹立信心,遵循規律,大膽嘗試,這種現狀是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