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梅 (阿壩職業學院)
作為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羌族的歷史極為悠久,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不斷傳承的征戰歌,是羌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羌族人民保衛家園、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故事進行了記錄,并對羌族人民勇敢堅毅、奮勇殺敵的氣節精神進行了展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增強民族信心,對民族文化更好的傳承。而加大力度保護和研究羌族文化,更進一步發展和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將中國故事在國際舞臺上講述,能夠促進中華民族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羌族人民為了生存,不斷的遷徙并和統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反剝削戰爭。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羌族語言征戰歌。從歷史上看,羌族人民的斗爭過程和遷徙過程極其漫長。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手段,在羌族無本民族文字的客觀條件下,通過音樂的歌唱,而口口相傳羌族的征戰歷史,最終形成了獨特的羌族征戰歌。而羌族的建筑,對征戰歌內容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以碉樓為例,它是羌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物質遺產,在建筑設計上,清晰的呈現了戰爭印記。羌族的碉樓高度具有極高的高度,利于靈活移動和對敵情及時觀察,為攻防結合和實施作戰技術提供了便利。征戰歌因為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承傳唱的過程中瀕臨失傳的絕境。同時,羌族征戰歷史歌傳唱人群極少,主要是在少數的羌族釋比中傳唱。另外,因為有著過于久遠的歷史,對于羌族征戰歌,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進行考證。所以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羌族戰歌開始逐漸淡出羌族人民的群體音樂普及范圍中,更多的是傳唱人民日常生活的歌曲,包括情歌、儀式歌、勞作歌等。由此使征戰歌更處于邊緣化。21世紀,征戰歌僅僅是族釋比中傳承,逐漸成為一種被淡忘的歷史歌曲。并逐步被邊緣化,有著非常單一的傳承渠道。通過采訪羌族釋比可知,羌族征戰歌傳承至今,其內容主要是對客觀事實存在的征戰歷史以及羌族神話戰爭進行講述。
傳承征戰歌,對于深入羌族歷史文化意義重大。羌族征戰歌也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底蘊極其豐富,同時還對一種精神和訴求進行了準確傳達。其中蘊含了一種氣節精神,彰顯了團結拼搏和勇敢堅毅的個性特征。而這種民族文化的精神結晶,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也是羌族人民在音樂歌唱傳承過程中所詮釋的精神。因為其對于羌族文化傳播發展的特殊性,極其深遠的影響了羌族文化的發展。而羌族文化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與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因此傳承羌族音樂文化,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羌族征戰歌在對羌族征戰進行陳述與研究過程中,要比流傳至今的口述具有深入的研究價值與可考性。在人與人的傳播過程中,通過口述講述的歷史,往往會隨著人的主觀表達而有一定的歧義出現。而在羌族流傳至今的歷史當中,僅僅是通過其他相關文獻的記載,因此對其真實性和準確性,還有待于考證。他者的角度,對羌族的史實進行記載傳播,會存在一定的曲解或錯誤。所以通過羌族自身的其他遺產,來闡述和驗證歷史真相,不管是主觀的精神文化還是客觀的物質,都是重要的依據,能夠對歷史真相進行還原和闡述。通過提供實踐支撐,幫助研究者解開史實。因此,作為羌族本民族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傳,羌族征戰歌猶如“活化石”,與羌族征戰歷史史實有著最直接的接觸。對于羌族征戰歌曲的保護與傳承,不單單是研究羌族歷史,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藝術。
一直以來羌族主要是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分布,處于半封閉狀態,很少與外界接觸。有著艱苦惡劣的生活條件,同時長期以來,羌族人民一直在顛沛流離中生存。在戰爭的洗禮下,使他們的性格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由此也使羌族民歌具有以下的審美:粗獷深沉、敦厚質樸。從地理位置上分析,羌族處于西南邊遠地區,羌族人民主要是在我國地理的第一階梯上分布,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都具有相對落后的文化傳播、輸出和經濟發展水平。所以,羌族征戰歌有著明亮、動聽和悠揚婉轉的曲調。各個村寨在傳唱的過程中,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同時,因為有著落后的基礎設施和較差的經濟交通條件。在單一的釋比傳唱教授過程中,具有較低的傳播效率,并且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由于地理空間里的閉塞,不能在本民族之間更好的傳承征戰歌,而口口相傳的古老模式對羌族戰歌的普及和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約。因為地域位置的影響,羌族人民曾遭受自然災害的毀滅性打擊,不單單嚴重損毀了日常樂器、宗教法器、民族服飾和文化建筑,還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極大的沖擊了羌族征戰歌這一口口相傳的模式。
現階段,留存下來的羌族征戰歌極少。首先,在多元文化沖擊下,古老的羌族文化遭到重創。從傳播媒介上看,羌族文化傳承方式非常單一,更多是依靠口頭相傳。因此具有較低的傳承效率。而封閉的傳播方式,很少有文字記載羌族征戰歌的發展歷史,所以對羌族戰歌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制約。其次,城市化進程中,羌族釋比也在逐漸減少,更多是代表了一種文化符號和特征。在羌族釋比當中傳承傳唱以羌族征戰歌曲為代表的羌族傳統古老音樂,使征戰歌也逐漸成為羌族歷史文化象征的成果,并不為羌族大眾所了解。最后,在外出務工的羌族青年,由于受到城市文化的沖擊,對本民族的民歌逐漸淡忘。同時由于羌族人民的遷往異地,長期的異域生活,潛移默化的接受異地風土人情,對本民族的民歌的傳唱意識會逐漸減弱,由此使羌族民歌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同時,地方政府也沒有給我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質上的扶持,無法為羌族釋比的學習傳承提供有利條件,導致現今羌族釋比人數稀少,并且具有嚴重的老齡化。在羌族釋比當中,年齡結構偏大,在他們身上,更多是保留著傳統文化的根基。年輕一代作為傳承者,對本民族文化缺乏深刻認同,導致釋比這個特殊的身份處于非常尷尬的地位。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和地震災害的打擊下,也不斷減少了羌族釋比的人數,極大影響的了征戰歌的傳承。
在挽救與保護羌族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掉羌族的釋比進行保護。因為釋比是羌族優秀文化的核心傳承人群,所以對于羌族具有特殊的價值和貢獻。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對羌族釋比的傳承給予一定的扶持。從主觀精神到客觀物質上,使羌族釋比具有積極的傳承意愿,能將羌族征戰歌更好的傳承下去。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羌族征戰歌等音樂文化進行記錄保留中,可成分運用新媒體,通過存儲相關的資料,為日后羌族文化研究提供便利,也為羌族征戰歌曲傳承發展提供多重媒介支持。在大力發展羌族旅游業的同時,還要將民族文化適當的融入其中,為國家創造更多的效益。
從目前的進程分析,對于羌族征戰歌的研究還相對滯后。究其原因,是征戰歌在羌族當中具有較低的實用性和普及度。研究還僅僅停留在收集整理樂譜,以及分析音樂藝術的曲式方面,還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究其原因,是研究者的專業性質和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對羌族征戰歌曲的深入研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能進一步搶救和保護處于“邊緣化”的羌族文化。如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進一步傳承和保護發展征戰歌曲,就是充分肯定中華民族文化,實現文化自信的目標。通過對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大力挖掘,將過去舊有的西方優先思想打破,以更好的傳播和發展羌族征戰歌,真正地從現實傳播到內心認同,使我國走向文化強國。而加大力度保護和研究羌族文化,更進一步發展和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
新形勢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就是關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問題。一直以來,羌族征戰歌作為羌族特色民間音樂文化,被世代人們所口耳相傳。為了更好的傳承羌族征戰歌,可在當地學校音樂課堂教學中,適當的融入征戰歌,通過廣大中小學生的學習和傳唱,以期更好的發揚光大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地理條件和各種現實條件的制約下,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對羌族征戰歌的普及和傳播,帶來了一定的制約。征戰歌面臨著傳承者年輕化、缺乏傳播媒介、傳播地域受限等困境,使之逐步被邊緣化,甚至是瀕臨滅絕。而對羌族征戰歌的保護和發展,是實現我國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需要與時代發展潮流相順應,通過傳承羌族征戰歌,以更好的傳播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