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枚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通過有效的開展視唱練耳教學,利于不斷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教師在有效的開展視唱練耳教學分析過程時,要從基礎技能培養入手,要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不僅對于學生日后音樂能力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以不斷提高學生音樂學習水平。作為教師,要科學的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學計劃,從而才利于不斷提高視唱練耳教學質量。
視唱練耳對于學生節奏感的形成具有一定益處,其通過唱和聽來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音樂環境,讓學生在其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科潛能,從而實現節奏感的鍛煉和提升。視唱練耳能夠有效推動學生完成發聲、讀譜及歌唱技巧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學生在接受訓練時,能夠大幅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和記憶效果,從而更為深刻地了解音樂所蘊含的內在意義,以及作曲家創作的意圖。視唱練耳訓練主要由視唱和聽力兩方面組成,其中前者培養學生能夠根據既定的樂譜進行歌唱的能力,這便需要學生具有較為成熟的譜號、高低音及各音符的把握能力,同時準確識別升降標識,在演奏音樂時也能夠準確把握其音準及節奏等內容,從而將音樂內容以更為生動的形式進行表現。聽覺的訓練主要通過反復的辨識聲音練習來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學生的學科素養形成需要一定的學習條件支持,此外也需具有主觀性的才能基礎,這也是作為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的基礎因素。基本的音樂學科素養包括讀譜、聽音、和聲、欣賞及創作等方面的能力,可見視唱練耳訓練是學生形成學科素養的基本途徑,運用這種鍛煉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其音樂能力,對視唱練耳的學科教學也具有較為明顯的推動作用。
若想使學生具有理想水平的學科能力,除了要從基礎的技能培養入手,還需結合其他相關方面共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音樂能力是形成一定的學科技能、知識儲備和運用能力的前提,一般來講,該能力主要包括識譜、視唱、音律、創作等基礎層面的技能,而視唱和練耳則是評價學科能力的主要標準和手段。如果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科素養,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音樂能力,則其能夠通過視唱和練耳來對不同的音樂類型進行熟練的辨識和結構調整,并對不同的音色進行辨別,從而進行更為深入的識別和調試等操作。當前,我國的教育理念日益成熟,對于人才的培養也更為重視素質方面的鍛煉,因此在實施音樂人才的培養與鍛煉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注重對樂理知識及相關技能的訓練,還需重視挖掘學生的學科潛能,讓學生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能夠充分鍛煉音樂的感知和表現等能力,從而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視唱練耳訓練便能夠有效推動學生聲樂素養的提升。該訓練模式主要分為兩類,即視唱和練耳。視唱主要鍛煉和考察學生對樂譜及相關標識的把握熟練度,能夠合理辨析音樂內容的節奏和音準等,從而依據樂譜準確唱出相應的音調,并具有一定的表現力。練耳則側重對聽力進行集中訓練,包括對音律等知識的辨析,從而加深對音樂內容的理解。視唱練耳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較為頻繁,且收效良好,能夠明顯提升學生對樂理知識的運用技能,從增強實踐教育角度來說,視唱練耳發揮了較為明顯的推動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進一步提高了對于視唱練耳教學的認識,為了有效的開展視唱練耳教學,教師要加強教學研究,科學的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學任務,以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從而不斷提高學生音樂演唱能力。
節奏感是個體對音樂內容節奏變化方面的把握能力。人的身心對音樂節奏的把握具有一種條件反射的反應,個體通過自身的節奏感能夠自主調節和把握音樂的整體進度。針對學生開展節奏方面的練習,主要是為了讓其形成較為準確的節奏感,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強化提升學科素養和能力。掌握較為準確的節奏感是實現音樂再創造的基礎,每個音樂作品均具有其特定的節奏特征,也是作品本身主題意蘊的集中體現,因此音樂的節奏可以看作是作品的核心靈魂,能夠較為準確而全面地表達出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意義。
節奏感本身有一定的復雜特征,因此需從以下幾方面著重把握:一是使用打拍方式進行訓練。在教學課堂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打拍教學活動,先是單聲部節奏訓練,可以適當加入一些雙聲部節拍練習,增加趣味性,帶領學生學習標準的打拍節奏與力度,并通過長期的實踐來促使學生具備標準的打拍技巧。在進行視唱練耳訓練時,教師還可有意識地引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案例進行教學,從而有效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是針對音符辨別方面開展訓練。二是針對音符辨別方面開展訓練。教師可讓學生辨別不同作品的音符和休止符,從而細致感受二者的內在關聯性,通過對不同類型作品的節奏體驗,來提高學生對音樂節奏準確辨識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科能力及素養的提升。三是就經典的作品進行辨識。教師可列舉著名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進行集中辨識,了解并熟悉作品的節奏和韻律方面的特征,從而讓學生掌握作品基本的節奏類型。通過多次的辨識訓練,學生便能夠較為全面地總結出不同的節奏類型,并明確節奏韻律未來的發展走向。只有對節奏和韻律形成較為熟練的掌握,才能實現對音律有效的辨別。通常教師可通過聽寫、填補樂譜等方式對學生開展節奏感的訓練,且收到的效果良好。
1、不同節奏形態的演唱
對某一音樂作品形成較為全面的把握,離不開對其節奏的準確掌握。因此在理解作品之前,首先應對其節奏特征進行準確的把握。在一部音樂作品中,如果某段的速度相同,節奏較快則傳達出的情感較為活躍。如果節奏緩慢,則顯得情緒沉穩。附點節奏能夠營造較為活躍的氛圍,而切分節奏則具有明顯的節奏感等等,不同的節奏能夠傳達出不同的效果,營造不同的氛圍。如《卡門》中的《哈巴涅拉舞曲》,便能夠表現出女主人公奔放的情感,使用典型的探戈也會凸顯出整個音樂作品的風格,傳達出更為熱情的情感。若想達到較為理想的節奏把握,首先需進行節拍方面的訓練。針對節拍的練習能夠讓學生準確把握音樂中的重音,以此增強韻律感。二拍是強弱的力度,體現出的節奏較為均衡。因此若想達到更為理想的視唱訓練效果,則需準確把握節奏的重音,深入把握作品的風格,從中歸納出不同節拍的演唱方式和技巧。其次需要對內心節奏感進行練習。針對節奏的訓練內容不僅包括二拍、三拍等,在內心形成相應的節奏感是較為高等的層級。形成內心的節奏感需要學生準確記憶作品的內容,同時融合學生對作品內容的想象和創造,以內心的真實感受來抒發對作品的理解和認知,從而形成更為全面和系統的作品感知效果。
2、不同旋律走向的演唱
音樂本身的表現力較強,而旋律則是其表現力呈現的基本途徑。旋律可分為音調、節奏與節拍等內容。旋律主要包含不同音區的相應位置、高潮部分及音程的跨越部分等。準確把握作品的旋律線和音量,能夠對其表達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旋律按照走向區分,可分為上行、平行與下行三種,一般來說,旋律上行時漸強,旋律下行時則漸弱,但并不一定都要按著種方式去處理,,具體則根據音樂作品本身的內容進行理解與處理。
因此在具體視唱特定曲目時,需準確了解和分析曲目的不同類型,以及其中蘊含的情緒等因素,從而在視唱中能夠最為完整地呈現出作品的深厚內涵。
上行旋律通常表現出的情感較為歡快明亮,旋律整體呈現出一定的自由度和開放性,隨著音樂的遞進表達,情緒逐漸增強,從而呈現的效果也是遞進增強的。下行旋律較為平和,整個旋律的走向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與上行旋律正好呈反方向走勢,表現出較為沉著的情感和態度。平行旋律則較為穩定,總體旋律變化幅度不大,該種旋律類型會隨著不同作品的風格和具體特征進行靈活的調整,從而更為貼切不同作品的特征。
3、連音與跳音的演唱
對于連音與跳音的處理技巧各不相同,既要著重把握重點突出的音和字,區分連和斷的部分,使二者形成較為明顯的對比,同時也需注重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演唱者需使用氣息來完成連音的演唱,實現綿延的效果。演唱連音需要在每個線條的連接處理時,都需存在內在的線。而在處理跳音時,則往往未能較為理想地對強弱拍進行處理,從而將跳音處理為斷音。實際上,跳音也是一種連貫的音符。在具體演唱時,調音能夠表現出更為活躍的氛圍,其是一種較為快速的演唱風格,發音時類似于爆破音,從而表現出更為生動活躍的效果。在視唱練習時,學生可嘗試進行跳音的發音訓練,這樣不但能夠更為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緒和內涵,還能使作品的表現技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4、多聲部作品的演唱
多聲部作品對和聲感有很高的要求,它通過和聲的色彩、織體以及配合其他因素,塑造音樂形象、表現音樂內容,而在和聲聽覺訓練時最顯著的特點即為多聲部的音樂聽覺訓練,多聲部作品把學生融入進和聲音樂中來,仿佛在演繹一部電影,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將自己沉浸在音樂作品中,演繹自己的電影角色,在音樂藝術的表演形式中最能夠使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方式就是合唱音樂作品,也就是多聲部音樂,聲部與聲部之間相互映襯以及和聲色彩的變化都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總之,通過進一步實踐分析,本文探索了學生音樂能力培養過程應用視唱練耳教學模式的對策。在有效的研究過程中,應該從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入手,有效的培養學生節奏感,同時加強學生試唱表現力的培養,以此才利于不斷提高學生音樂綜合水平。希望通過以上分析,能夠不斷提高視唱練耳教學效率,以更好地為學生音樂學習能力提高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