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茂洵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二胡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代表之一,不僅可以鍛煉兒童的協調性,也能激發兒童的思考能力及智力。但是現如今,教師和家長應該注重兒童是否以興趣為導向的自主學琴,因為在長時間的學琴過程中難免會使得兒童學琴興趣下降,一旦沒有良好的教學輔導和興趣誘引就會讓兒童的學琴成長達不到要求,甚至適得其反。所以在兒童學二胡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合適的教學方式讓二胡在兒童的心中萌芽、扎根。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過分的要求兒童掌握習琴技巧,很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從而達不到學二胡的初衷,也不能讓兒童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琴童面對困難時,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技巧使其輕而易舉的上手度過難點,讓他們有勇氣面對困難,是教師應該充分考慮的問題所在。過于嚴苛,毫無章法的訓練琴童會適得其反,學不好二胡。例如某些教師為了擴大生源,增加自己在音樂圈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安排剛學一個月的琴童上臺演出,那些孩子持琴姿勢還沒固定,左右手相互配合不協調,對音準還沒有準確的辨析度,上臺只能裝裝樣子,可謂弊大于利。還有些教師讓剛過四級的兒童學十級曲目,這種跳級學琴方式會使兒童練琴壓力倍增,不僅學不到高難度技巧,更做不到樂曲的意境表達。這種揠苗助長的教學方式非但沒有幫助兒童學好二胡,反而使兒童失去了學二胡的興趣。所以在兒童學琴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循序漸進,切勿揠苗助長,這對于兒童學琴來講至關重要。
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循序漸進的對兒童進行相應的輔導,可以簡單到復雜,要充分的結合兒童的實際接受能力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做起,首先要求兒童全身松弛下來,調整好握琴的姿勢及坐姿,使兒童在一個放松的狀態下學琴,內容上也要從簡單的開始,教師可先給兒童做示范,帶兒童初步熟悉樂曲中的基本節奏、旋律走向以及樂曲的背景知識。然后教師根據樂曲的曲式結構分節、分段進行講解,邊講邊輔助兒童如何演奏、如何正確的打拍子、唱譜子等。最后,通過教師的講解再讓兒童完整的演奏樂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大肆地對模仿失敗的兒童進行批評訓斥,要讓兒童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并通過不斷練習來提升演奏技巧。
在兒童學琴的過程中,家長應當在課后進行監督輔導,教師的監督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時刻關注到每個兒童練琴,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在課后一旁監督。家長在監督兒童學琴的過程中,不能夠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可以幫助孩子復習教師課上講的內容,適當的配合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根據孩子的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點撥,切勿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雖然在我們成年人眼中壓力有時候是動力,但是壓力對于孩子來講是學琴過程中的一種阻礙,由此可見兒童學琴的時候應該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中,循序漸進的通過不斷練習掌握二胡演奏。
“好玩、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在兒童學琴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兒童的這一特性,營造快樂學琴的氛圍。作為二胡教師應當在課上適度的帶孩子做一些演奏練習或與音樂有關的游戲,比如:根據一些簡單的樂譜進行接龍的拉琴練習,教師拉前兩個小節,學生拉后兩個小節,抑或,教師即興拉一小段旋律,學生接著即興拉下一段旋律。也可以帶孩子們觀摩視頻、音頻的資料并一起探討,抓住兒童對外界事物的興趣正確引導,讓他們身處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加深對二胡演奏的理解,對二胡作品的理解,這樣可以很好的培養兒童學琴的樂趣。雨果曾經說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音樂的興趣對于一個兒童來講,毋庸置疑的是最好的老師。當兒童對二胡曲興趣濃厚的時候,學起來就會勁頭十足。但是在教學之中,有些教師由于擔心兒童的過于活躍影響到教學進程,便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一些手段訓斥兒童,使兒童的興趣上有著一定的打擊,也正是由于教師的責令、訓斥導致了兒童的學琴積極性下降,從而使得兒童對學琴喪失興趣。其實音樂本就是相對自由、沒有束縛的,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兒童積極的發揮自己的想象,動起來,從而在培養兒童音樂興趣的同時,更好的挖掘兒童的創新思維,培養兒童的核心素養。在興趣的使然下,兒童會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的轉變,二胡相較于其他樂器學習起來本就難度較大,沒有興趣的驅使對于兒童學琴是很難的。所以在兒童學琴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營造良好的學琴氛圍,讓兒童快樂起來,讓兒童覺得“有趣”起來。
同時教師也應當明白兒童“好玩、好奇”是一把雙刃劍,快樂的學琴同時也有一定的約束,不能放縱不嚴格要求。在兒童學琴的過程中,要注意“無規矩不成方圓”,當然不是說限制兒童興趣的培養,而是通過相關的規矩讓兒童不放縱自己、嚴苛要求自己。不放縱不僅關乎著兒童的學琴,而且也關乎著兒童未來的處事態度,要從小培養兒童遵守規矩的良好習慣,就像在學琴中,二胡動聽的音色主要依靠的是左手觸弦、右手持弓對琴弦的適度摩擦及合理的兩手配合。當兒童一旦放縱,隨意演奏導致左手觸弦過緊、右手持弓用力過大摩擦出噪音或左右手不協調,就不可能演奏出扣人心弦的樂曲;當兒童不專注,稍微一走神,就可能出現“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現象。嚴要求對于兒童學琴來講至關重要,要求即目標,教師和家長在讓孩子學二胡的時候一定要他們靜心、嫻熟地演奏出二胡樂曲為目標,讓孩子從內而外的體現出自己學二胡的態度不是一時興起,不在學二胡的過程放縱自己,而是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借助二胡中的音樂蘊意滋養自己。
二胡演奏對于學琴者來說無論是從音準的把握上還是演奏技巧上都要比其他的民族樂器學起來有難度。同時我們也知道在兒童學琴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難比其他年齡階段要多。首先,兒童年齡小,見過的東西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較低,所以在兒童學琴的時候要培養兒童的毅力,不要半途而廢;其次,兒童天生好動,在學琴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坐不住、走神或“東張西望”的情況,這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兒童學琴的難度。所以在兒童學琴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兒童二胡的演奏技巧和基礎知識,還要幫助兒童克服種種困難,培養兒童堅定的毅力,增強兒童的自信心,變被動教學為兒童主動求學,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
二胡的啟蒙就是要調動兒童對二胡的學習興趣,建立自信心,盡量采用激勵制、啟發式教學。激勵制教學:在兒童學琴的時候,教師應當表揚兒童所取得的成績,鼓勵兒童,讓兒童的自信心逐步建立;啟發式教學:通過教師的切身示范,少一些大道理講述,多一些通俗易懂的示范,根據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性格特征)因材施教。激勵和啟發是建立兒童自信心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當兒童掌握二胡學習中的難點的時候,當兒童在舞臺演出的時候或是兒童參加器樂比賽的時候,教師和家長的鼓勵往往是直擊兒童心靈的,讓兒童明白自己是有能力得到家長或者教師的認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建立自己的自信心;當得到教師或者家長的鼓勵,兒童也會得到啟發,在自信心的誘導之下萌生對二胡的學習興趣,同時受到啟發的還有兒童的心智和思維,明白做對了事情教師和家長就會鼓勵,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良好表達人類情感的一種藝術。兒童對于音樂的熱愛和向往是天然的,兒童呱呱墜地開始對音樂就有特別的愛好。當然音樂細胞有天生的,但是也有后天學習形成的。兒童學琴不僅僅是對二胡的基本知識和技巧的掌握述求,也需要讓兒童在學二胡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音樂表現力、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
作為二胡教師在教琴的過程中應當指向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如音樂表現力,不可否認部分兒童也許先天就有較強的音樂表現力,但是大部分兒童是在后天的學琴中才開始出現音樂表現力的,而且這個過程跨越的時間線往往伴隨著兒童的整個成長階段,非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只有經年累月的不間斷的積累才能更好的培養兒童的音樂表現力。
審美情趣作為兒童音樂素養之一,學琴可以很好的提高兒童的審美情趣,通過學琴兒童可以正確的認知二胡中的美,“美”和“二胡”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成就的,良好的審美能力是審美情趣的體現,是提升兒童音樂水平的直接參照因素。審美情趣可以提高兒童掌握二胡的能力,同樣的,學琴時間的增長也可以有效地助力于兒童的審美情趣的提升,換言之,即學琴和審美情趣之間的成長是相互的。在二胡教學過程之中,教師的職能是激發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激發兒童對二胡中美學感悟能力,再通過教師熟練的技巧,讓兒童在生動有趣的二胡學習之中領悟到二胡的真諦,讓兒童從無意識的注意到有意識的注意,那么就可以事半功倍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
在二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兒童對不同二胡作品的適時理解,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輔導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聯想,挖掘二胡樂曲中潛藏的藝術,從而提高兒童的鑒賞能力。教師應當在給兒童講授演奏樂曲的同時加強培養兒童對作品的時代、文化和歷史的理解,充分的體現出二胡的民族特色,讓兒童在孜孜不倦的二胡學習中體會到學二胡是一種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所以,教師在兒童學琴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重視二胡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授學,旨在培養兒童良好的音樂表現力、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
在琴童學習二胡的過程中,教師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是最好的陪伴者。除此之外,學琴的小朋友對于二胡的理解以及堅持才是更為重要的前提。他們應該建立牢靠的學習意識,主動對二胡這件樂器有內省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三者結合才是他們成才、成功的關鍵所在。在這個過程里,琴童心中扎根的不僅僅是二胡,更是二胡背后的傳統文化。作為琴童的教師應當明確:為什么培養、怎樣培養等問題,也是檢驗一個教師是否合格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