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楊稅務鄉軍蘆村小學,河北 廊坊 065000)
“教學模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計劃或模型。一種教學模式由幾種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法實施的教學活動組成。
小學數學“以大問題導學”新授課的教學模式包括“激發興趣、呈現問題、交流探究、鞏固收獲、總結升華”五個環節。教學環節、流程、活動和時間分配如下。
教師創設情境,出示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系的舊問題讓學生解決,進而揭示新課題。學生根據教師所示內容,溫故而知新,明白了本節課所要學的課題,將已掌握的知識和思維方法遷移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中。例如,在教學“求最小公倍數”時,這樣設計: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今年的武鳴“三月三”文化旅游節了嗎?誰來說說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千人竹杠。
師:這位學生能第一個大膽回答問題,真棒!
生2:山歌擂臺賽,而且我還真正去參加了。
師:你真能干。
生3:斗牛比賽。(聲音很響亮)
師:這位學生回答問題聲音真洪亮,希望這節課大家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都這樣聲音洪亮,好嗎?
生:好!
師:老師也參加了。老師在參加“壯家美食”展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問題,你們能幫老師解決嗎?
生:能。
師示課件。(一只烤叫化雞8元,一包火爆玉米花6元。老師想買其中任何一種的錢都剛好合適,沒有剩余。猜一猜老師帶了多少錢?你是怎么想的?)
生1:24,因為24是6和8的倍數。
生2:72,因為72也是6和8的倍數。
生3:48,72。
師追問:還有嗎?
生3:24,48,72,96,120,因為這些數都是6和8的公倍數,而且24是最小公倍數。
師:你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真了不起!掌聲表揚這位學生。
師:剛才大家說到的48,72,96……這些都是24的倍數,而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求最小公倍數”。(板書課題。)
在課的開始,我根據縣城學生都參加每一年的武鳴“三月三文化旅游節”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根據課題呈現導向性大問題并板書(可以是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篩選學生提出的問題、課本中的問題)。學生根據課本或課題提問題,或看教師呈現的問題,明確學習方向、目標、任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1)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大問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和依據自學課本。(2)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展示匯報(教師作適時追問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3)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新學的知識、要注意的問題等,形成規律或方法。(4)學生根據大問題自學課本,根據自學—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匯報等流程,分析和解決問題,初步認識、理解和掌握新學的知識和思想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學習精神。通過展示匯報、質疑釋疑,提高展示匯報能力、表現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讓學生自學四個大問題:(1)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2)怎樣讀寫百分數?(3)百分數和分數有何聯系和區別?(4)百分數有什么作用?自學課本后得出以下結論:
生1:百分之八,寫作8%。
教師追問:百分號怎樣寫?你還可以多舉些例子嗎?
生2:先匯報課本中幾個百分數表示的意義,然后小結出了百分數的意義。
生3: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的倍比關系,所以,百分數的后面不帶單位。
接著老師給出題目50% 89% 100% 7.5% 0.05% 300% 8%并追問:(1)這組數中最小的百分數是什么?(2)最大的百分數是什么?(3)表示一半的分數是什么?通過教師連續的追問,達到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標。
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加深學生的理解,形成技能,強化記憶,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并展示評析,綜合鞏固新學的知識和方法,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課件展示。判斷對錯:(1)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一定比這兩個數都大。(2)兩個數的積一定是這兩個數的公倍數。
生1:第一題錯。比如,2和4的最小公倍數是4,也就是當兩個數是倍數關系時,最小公倍數就不比這兩個數大。
生2:第二題對。
2.課件展示題目:有一袋糖果,不論分6人,還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這包糖果至少有多少塊?(學生很快就完成并匯報)
3.師表揚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師:接下來還是分糖果。
課件展示:有一包糖果,不論是分給8個人,還是分給10個人,都正好剩3塊,這包糖至少有多少塊?(學生讀后展示匯報)
4.接下來還有比這個更難的題目,你們敢挑戰嗎?
生:敢!
師:好!請看題目:42可能是哪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能找出幾組?(學生交流后展示)
教師設置了基礎題、判斷題、生活題、提高題讓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并展示評析,達到夯實學生“四種能力”的效果。
教師以大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和要注意的問題。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及要注意的問題,獲得學習活動經驗,提高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此教學模式對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改進教學行為和方法,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