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廣西 柳州 545036)
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傳統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勤勞智慧創造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也是全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瑰寶。由于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多變,經濟多元、智能技術、大數據等快速發展,西方通過網絡、科技等多手段向高校學生滲透西方文化和普世價值,學生中存在傳統文化觀念淡漠,社會道德滑坡等現象。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須堅守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講好高校關鍵課程大學第一課思政課,探索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斷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歷史使命,持續提升道德修養和創新能力,這是高校思政亟需關注和研究解決的問題。
在當前新時代,雖然世界與國家的和平發展是當前時代的主旋律,但是這些也只處于表面,遠遠不及太平盛世。當前有很多大學生愿意了解與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對其了如指掌,他們卻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聞不問,對歷史文化也是孤陋寡聞。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因此高校必須不斷提升我國傳統優秀歷史文化的教育力度,培養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全面激發他們熱愛國家與民族的意識,推進我國的經濟與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深入貫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首先要在思想觀念上進行革新,堅持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通過多元化教育途徑,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基于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切實通過實證案例分析教學法,積極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唯物主義理論與實踐指導內容,引領當代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化自信對社會經濟的作用,其是代表著社會發展效應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進程中,全體教師應堅持逐漸滲透、循序漸進原則,深入貫徹教育服務精神,根據現階段學生思想特點與教育需求,幫助大學生構建傳統文化認知理念,從文化自信角度,正面理解與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牢固樹立文化精神與文化踐行行為,對提升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自信、國家自信與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然而,經濟方面的發展,并不代表精神世界的豐富,許多年輕人在物質基礎得到滿足的同時,卻缺少了明晰的生活目標以及努力方向,心理具有較強的焦慮感。而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方面出現斷層,進而對當代人,尤其是年輕人造成較為強烈的沖擊。故而,高校教育應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盡可能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交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社會與國家培養有用之才。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教學中更加注重信息技術的教育開展。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圖片和文字教學,將生動有趣的視頻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視頻和影視作品播放給學生,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高校也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將傳統文化的相關網站和圖書館的資料相結合,讓老師對傳統文化進行整理和編排,根據教師的經驗和知識水平,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真正的投入到傳統文化學習當中。大學生要擅長對中華經典書籍進行整理,將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使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平民化、大眾化,發展成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制作宣傳片、微電影在電視、網絡播放,使人們在歡笑與感動中牢記美德;國家開發系統化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引領青年,人正確的價值觀;開展話劇、歌唱、繪畫等全國性具有影響力的比賽,利用投票等方式引起人們關注與重視,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作用;開展征文活動,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深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向正確的思政觀念靠攏。
實踐教學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在高校思政課程開展中,教師可以通過社會實踐來拓展課堂所學內容,通過課內和課外的知識,讓學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在校內,教師可以組織優秀文化活動,通過和思政課程相關,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我國傳統節日和偉人名人紀念日的時候開展文化宣傳活動,讓學生們繪制相關的板報,也可以讓學生在高校內的公示欄里張貼本次活動相關的資料和具體文章。讓學生進行學校調查,調查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形成書面報告。在學校外,教師可以利用活動課帶領學生們進行實地學習,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志愿者工作,帶領學生參觀名人博物館、名人故居、紀念館等等傳統文化的歷史遺跡。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已經成為現今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點工作之一。高校的思政教育,要讓教師積極的將優秀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促進高校教學更加生動與豐富,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完善高校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