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正清
(四川省鹽源縣鹽井鎮龍口河小學校,四川 涼山州 615700)
口算是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他是作為估算和筆算的基礎,不僅僅是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階段,在今后的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口算技能的熟練都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盡管《數學課程標準》降低了對計算能力的要求,降低了計算難度,但計算教學仍然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發現中高年級的學生在數學計算中準確率低,速度慢,教師、孩子和家長都將這個錯誤歸因于“粗心”,不以為然。其實仔細分析,這些都與孩子低年段的的基本口算不熟練有關,所以我們有必要退回孩子學習數學的原點,加強基本口算的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口算教學是小學數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我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我通常訓練學生的口算方式有:玩卡片、24點、口算接龍、開火車、小組競賽等。小學生都喜歡玩游戲,我就根據他們的喜好,讓他們在玩中算,算中玩。例如,在口算8+9=17這道算式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接龍得數是17的算式,哪個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接龍的算式最多就獲勝,整個小組的組員都會獲得獎勵。每一次孩子們課堂上接龍的熱情都非常高漲,輸了的組員總是心有不甘,他們課后總會聚在一起查找失敗的原因,為下一次的接龍比賽做好準備。另外我還引導學生通過玩卡片去提高他們的口算能力,比如在卡片的正面先寫上得數,然后背面寫上計算這個得數的所有算式。每天利用早讀課的時間,通過同桌互考的方式,讓學生看著得數又快速又準確地把背面的算式復述出來。這樣的互考方式既簡單又有效,極大的激起了孩子的好勝心理,既激發了他們口算的興趣,又鍛煉了他們的口算思維。
快速的口算除了借助于直接的數感之外,更多情況下則是通過基本的算理來實現。只有以初步進行算理的啟蒙,提高運算效率。例如:在《加與減》一節的教學中,我在黑板上寫下橫式“24+30+41=”與“23+44+29=”,以讓同學們通過口算計算結果,并說出理由。有一位同學是這樣說的:“第一個式子可以先計算24+41,因為這里可以不用進位,而且之后的結果最后一位可以湊成5,這樣算起來就簡單了;第二個式子,可以將29先增加一個變成30,然后在計算出最后結果以后減一位”。我對這位同學的回答給予了贊揚認可,同時對其中運用到的湊十、調換順序等方法進行了細致的評價。之后,我進一步啟發同學們:同學們觀察到了24與41可以建立的一種關聯,即利用1和4與5的關系進行某種算理的搭建。在這里,我們還可以將原式4和1的零頭進行拆分后,結合成5,然后計算20+30+40,在90的基礎上加上5便能夠很容易得出答案了。除此,第二個式子同樣的道理,可以進行湊十、湊五、拆分結合的靈活運算。如此的算理引導將有效增強學生算式觀察意識,并提高運算效率。
為了更好地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口算能力,應從通過對實物的直接感知而轉移到頭腦中表象的建立,也就是采取直觀的方式進行口算訓練,從最基本的入手。例如為了引導學生認識10以內的加減法時,由于很多學生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對其有了認識,所以再采取傳統的方式進行引導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我們可以采取從直接的方式入手,再逐步過渡到對其的計算。首先可以用多媒體將1到10的代表性實物務展示出來,例如一個蘋果、兩顆梨子等,然后讓學生數數字,最后通過圖片中的實物的數量來對數字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再在此基礎上將PPT內的實物數量移動,從而在這個移動變化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其運動的規律,最后學生動手將自己的手指頭拿出來,一對一的進行合作學習,由一個學生展示手指,另外一個學生將總共有多少手指說出來,再由學生之間互換著這一進行口算練習,從而通過學生對實物的感知來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在鍛煉學生基本口算能力的同時促進其學習興趣的提升,加上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過這些內容,那么通過對其的復習和鞏固,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提升,只要提高了數學興趣,那么就能為口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小學生的數學口算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問題,只有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訓練,才能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借助口算能力的訓練,使學生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得到發展??谒悴皇菃渭兊目谒?,而是一項綜合能力的訓練,在新的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我們在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的同時,不要忽視了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口算能力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