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科
(崇左廣播電視臺,廣西 崇左 53220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近年來,傳統媒體在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的指導下,各地紛紛加快傳統媒體融合力度,不斷加快傳播融合,極大的提升了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各地融媒體中心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極大的提升了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但在媒體融合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需要采取綜合性措施,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一)人員和人才制約。目前,主流媒體融媒中心人員在人員偏少的情況下,除了負責兩微一端一網日常新聞信息、圖文編審、上傳發布等大量工作,還要負責今日頭條“官方認證號”、央視+新媒體矩陣官方認證號的內容維護,還要參與新聞采編、活動網絡視頻直播等工作,人員不足。從目前人員構成來看,從業人員大多是從傳統媒體的新聞采編人員轉入新媒體中心的,對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制作缺乏概念和專業知識,缺乏微電影、公益片等創作人員。
(二)技術短板。進入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傳播技術發展更快,媒體內容已大大超出“新聞報道”的范疇,在呈現上也越來越注重“悅讀”以給用戶提供良好體驗,除文字、圖片外,視頻、互動程序等展現形式受到空前重視,H5技術、結合數據和動漫制作的可視化新聞、互動游戲作品廣受歡迎,這也正是目前各地新媒體十分緊缺的。
(三)內部機制融合不足。就目前的情況看,傳統媒體所辦的新媒體平臺搭建起來后,媒體內部在考評體系、獎勵制度并沒有進一步融合,因此,日常采編業務方面仍存在很多重復,推進采編播流程再造,節省資源,提升傳播力勢在必行。
(四)客戶端服務功能單一。目前客戶端的功能主要在于提供資訊、在線觀看收聽收看傳統廣播電視節目,與民生相關的一些服務功能沒有搭建起來,用戶對各融媒體手機客戶端沒有依賴的感覺。
在新興媒體迅猛崛起并改變傳播格局的今天,受眾接觸和使用媒體的習慣已悄然發生變化,大眾化傳播與碎片化、動態化、互動化、社交化傳播并存,移動用戶越來越多。依托互聯網思維、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形成的“新型媒體+”給媒體的發展帶來許多機遇和機會。新媒體作為一個有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作為支持的媒體模式,它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發布的平臺,而是一個具有互動性與服務性交互式的綜合平臺,因此破解傳統媒體所辦新媒體影響力不足,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依托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同時突出新媒體的“新、快、活”的特點,做好新聞信息的發布,搶占新聞的至高點。傳統媒體所辦的新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和重要的信息發布平臺,要牢牢堅持“四力標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做好新聞宣傳,特別是做好本土新聞的發布。
(二)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云儲存等建立統一指揮平臺,優化采編播生產流程再造。要建成一個集移動采編、內容管理、終端分發、傳播效果分析等多功能系統于一體的智能指揮調度工作平臺,做到在一個平臺上完成所有媒體新聞產品的內容加工、生產、發布,實現節約資源,提升傳播效果。同時,建立融媒體指揮調度中心,并常態化運行,建立起總編協調、值班調度、部門溝通、采前策劃等制度,做到統一報道部署、統一策劃主題、統一組織采訪、統一編發稿件,形成采編發聯動、人機無縫銜接機制,真正實現“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
(三)拓展終端服務功能,將媒體公共服務與社會公共服務深度融合。不僅讓百姓方便快捷地瀏覽新聞信息,還要通過和本地相關部門或企業合作提供交通出行、氣象、旅游、繳費、路況、違章、就業查詢等一系列民生類應用服務。
(四)積極引進與培育多媒體融媒體人才、復合型人才,創新和變革媒體經營運作理念與機制。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所需的人才,很多是傳統媒體人才隊伍缺乏的,如數字開發、熟悉新媒體技術以及具備互聯網基因、有復合創意能力的人才等等,需要傳統媒體從媒體融合發展人才需求實際出發,積極引進各類急需人才,補齊媒體融合發展專業人才短板。
(五)加強隊伍的業務素質培養,在融合發展中實現人才轉型升級。進入全媒體時代,新的媒體格局和傳播形態對媒體人的綜合能力,包括采編技能、新技術應用、職業意識、知識積累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通過大規模開展對全體采編播人員的互聯網思維意識、全媒體傳播技能培訓,以及新聞實踐鍛煉,不斷促進能力轉型升級,成為同時擁有多項技能的全媒體記者、全媒體編輯。同時,通過加大相關人才培訓,學會運用大數據分析,掌握受眾心理特點和閱讀和接受習慣,以此選擇傳播什么內容、以什么方式傳播,不斷增強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六)加強績效考評。媒體融合發展,要創新考核機制,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激勵作用。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更注重同用戶的互動,用戶的分享、評論、反饋對擴大媒體內容產品的影響至關重要。這倒逼新聞媒體建立適應互聯網傳播的績效考核體制,最大限度激發編輯記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