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珊
(海口經濟學院附屬藝術學校,海南 海口 570100)
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身邊常見的年齡3-12歲的孩子,他們的身邊其實不乏“舞臺”的存在。成績優秀、性格開朗的孩子在這個“大舞臺中”,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地位。問起理想,他們常常談起的——“我想當老師”、“我想當律師”、“我想成為舞蹈家”······這些話題中,不難發現,能準確說出自己理想的孩子大多行為好動,愛說話、愛做事。
參與教育工作的五年間,接觸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孩子。印象中有一天,接觸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約莫五六歲的樣子。上課鈴聲響后,大家都乖乖的坐在了小板凳上,腰板挺得直直的不敢說話,小黑眼珠轉來轉去仿佛在說“老師快看我呀,我坐得最直!”可是這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卻呆呆的站在一旁,望著圍成圈的桌子發呆。我悄悄的在他耳邊說道:“你看看大家都坐好了,你快去找你的位置吧。”可是這孩子卻變得忸怩了起來,小手卷著衣角,臉頰漲的通紅,一個小男孩如此害羞,讓我也不免感到訝異。“老···老師···那個···那個貼著貼紙的位置是我的。”原來,是看到自己常坐的椅子被別的同學占了,又難為情不好意思向同學開口,那位同學倒是挺懂事,站起來整理一下小棉褲,“對不起,你過來坐吧,我可以坐別的地方”。聽到這話,他的臉上才漸漸浮現出了些許笑容。從那以后,我便開始“留意”起了那個孩子。
那孩子媽媽的嗓門可是真大,一點點在衛生間灑水在衣角的小事都會把自己的孩子罵的狗血噴頭,“這么大的人還不小心,真是丟人,你看看你弄得那么臟回去怎么洗?”孩子們圍上去看,這孩子便把頭埋得更緊了,家長言語的壓迫讓孩子缺乏自信心,我后來反復琢磨了這位媽媽的話,是我的話,我又會如何去教導自己的孩子呢?“衣服弄濕容易著涼,以后小心一點。”、“你看看,自己把衣服弄濕了,要學會自己清洗哦!”這樣的處理方式又是否會不一樣呢?
元旦結業晚會終于到來了,這位靦腆、害羞、膽小的孩子自信的登上舞臺,用稚嫩的聲音告訴大家:“我想競選大隊委!”臺下響起掌聲的那一刻,他說出“謝謝大家”時的聲音更響亮了。
幼兒“口語”如何與舞臺結合,成為又一發光亮點呢?幼兒“口語”的內容涵蓋廣闊,三四歲的幼兒會最先接觸繞口令、兒歌、童謠,五歲的孩子開始學會獨自朗誦和講故事,六歲的孩子學會最基礎的小品表演、雙簧和相聲,這些曲藝內容,曾幾何時在大講臺上發光異彩,但卻帶著“成人藝術”的色彩。
新時代的幼兒語言藝術,區別于傳統的認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次國旗下講話、一次班干部競選、一次朗讀課文的活動,都能夠看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不同之處。
有過口語學習基礎的學生,表現力大不相同。相信大家小的時候都有學過這樣的一篇課文——《王二小放牛郎》,勇敢的放牛郎為了幫助八路,將日寇趕出我們的家園,英勇無畏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朗讀者的工作,除了將故事敘述流暢,還要將其中的精神表現出來。六歲的孩子,還夾雜著濡軟口音,這時的神態是非常可愛的。普通孩子躡手躡腳上了臺,“請欣賞故事——《王二小放牛郎》。”緊接著,說話的聲音會越來越小,眼神看向場下觀眾的時候回不自覺的躲閃,小手也會非常不自然的揪著衣服或者藏在身后,體型姿態也會站不直,雙腿伸直還會不自覺的發抖,這是一種表演常態。有過學習基礎的孩子,能大聲傳神的說:“大家好,我叫XXX,請欣賞故事——《王二小放牛郎》。希望大家能給我一些掌聲,謝謝大家!”緊接著,語速、語段、語境隨著內容不斷轉換,讓觀眾們聽得身臨其境,表演場里的氣氛也被調動了起來,大家對這位學生便只留下了“勇敢、“自信”、“開朗”、“活潑”的印象。
新時代出現了許多關于錄音、配音、朗讀的軟件,例如“喜馬拉雅FM”、“荔枝FM”、“配音秀”等,這些軟件中有大量的網傳文章,有的出自于大家之作,有的描繪的只是蕓蕓眾生的小事,比如文章——《消失的燈塔》、《小孩的期望》、《云到哪兒去了》等,這些充滿童趣的文章描繪著許多小事,這些小事來源于生活,孩子們在朗讀的時候身臨其境的就會去學習到關于“友情”、“誠信”、“勤勉”、“敬孝”的內容。讀完以后還可以配上背景音,像動聽的歌曲一樣,添加學習樂趣,孩子們在學習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感觸。大部分家長思考的“我的小孩都不喜歡讀書”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錄制成功的音頻可以轉發到各大網絡平臺,孩子的聲音能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優美的文章也能得到更多人的傳頌。
幼師,是一份十分神圣的職業,她是人人心中溫柔可愛的“小媽媽”,也是無數人成長過程中接觸的第一個老師。幼師的出現,帶領孩子們學會積極明朗的習慣養成,更是一位啟蒙家,幫助幼兒打開知識的大門。
在成為幼師之前,有一門課程是所有的幼師都會接觸到的,那便是《幼兒教師口語》,其中涵蓋的內容除了糾正幼師自身的發音,還會加入繞口令、兒歌、朗誦、故事、新聞采訪的內容,幼師學習的過程中將這些口語藝術看得重一些,便會得到更多的啟發。
從第一句“小朋友們,我們開始上課咯!”或是“小朋友們,你們把小手手洗干凈了嗎?”都是存在錯誤的,教會幼兒口語表達時,不宜出現過多的語氣詞,有或者說是墜尾詞,比如“咯”、“哦”、“喲”,更不宜出現過多的“疊詞”,比如“小手手”、“喝水水”、“吃飯飯”等,三四歲的年紀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對于不太理解的新幼兒,他們的感知世界里會認為這樣講都是對的,所以在表達的時候也會出現一定的偏差。
成為幼師后,幼師也會抓住園內每一次開展活動的機會,增進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美術課上,“哪一位小朋友來介紹一下這幅畫?”
音樂課上,“讓我們一起揮舞雙手唱出來吧!”
語言課上,“我們一起讀一讀吧!”
故事大王比賽上,“請欣賞故事《三只小豬》!”
每一次機會都是一次歷練,幼師的引導能幫助幼兒時期的孩子進一步體會到語言的魅力。
幼兒口語學習的過程中,可遵循一定的程序步驟來進行:
放松面部,口部操訓練,嘟起嘴唇,反復收緊;
呼吸、節奏吐字訓練。平衡呼吸“啊······”、“哈哈·····哈哈·····”胸腔氣息訓練;
公眾禮儀訓練,站姿,三點一線的學習,目光的聚焦和面部表情管理;
拼音的規范發音,注意平仄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節的學習;
幼兒在每一個步驟的學習中,要深入的把握到細節,這是十分必要的。
語言的魅力,在舞臺上可以光彩綻放,也能在為人處世的細節之中將個人處事的行為表現的大方自然。不被看見、缺乏自信的孩子需要口才的學習;缺乏經驗,怯場的孩子需要口才的學習;有堅定理想,想成為滔滔不絕誨人不倦的教師、律師的孩子也需要口才的學習。它是中國曲藝文化培養下一代接班人的必經之路,它是弘揚新舊文化、表達情感的媒介之一。每一個可愛的孩子都是一輪小小的太陽,幼兒口才的學習,是他們散發的光輝,在不久后,也將成為他們手中的“敲門磚”,在長遠的職業生涯中,給他們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