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第五小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所獨有的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等特點十分明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研工作將發生顛覆性的變革。例如,在網站上搜索下載資源,在QQ群里討論教學問題,利用微課在線教學等,已成為當前一線教師的工作常態。這種變革同時還表現在教育內容隨時代發展而更新,教育模式隨技術手段而變化,教育評價隨主體變化而多元等方面。小學科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課程計劃從原來的三年級開始開設調整到一年級,因此,科學教師的需求量相應要有所增加。而目前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是:專職少,專業少,兼職多,教師專業素養普遍偏低,校內的教研活動難以展開,同伴互助的方式不適合,科學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相對狹窄。此外,小學科學學科知識涵蓋面廣,教師的知識結構比例失調,教研能力嚴重不足。
教研意識是一種人腦機能,是高級神經高度發展的表現,是人的心理對教研的自覺反映。對教師來說,“互聯網+”時代的教研意識就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對教育活動有意識的追求和探索,是自覺運用“互聯網+”特點和教育科學理論指導教學活動的一種潛在意識,是對所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多方面的認識。它既體現了教師對“互聯網+”教育環境的適應,也折射出教師將對所處的教育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甚至改造。簡單來說,是教師對“互聯網+”的認識與認同,是“互聯網+”環境下教師教研的創新。教師只有在“互聯網+”時代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才能形成主動利用“互聯網+”進行教研的意識。在小學科學教育領域,科學學科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等性質,這種學科背景決定著“互聯網+”環境下科學教師具有教研意識的重要性。“互聯網+”時代的教研與網絡教研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本質區別。相似之處在于,兩者都必須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教研。主要區別則在于,“互聯網+”教研既把互聯網作為開展各種教研活動的工具,又將互聯網思維融入教研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之中,不僅可以創新教研工作方式,而且可以很好地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使教師教研能力的開發和提升迎來新的機遇,使教研視野更寬廣、平臺更多元、信息更豐富。或者說,廣大教師在原來網絡教研的基礎上,還大有文章可做。“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方式和相關理念為小學科學教師教研能力的進一步開發和提升提供了時空的支撐,是網絡教研的升級版。“互聯網+”時代對于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教師遠程培訓的應運而生便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成果,而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也在互聯網世界里變成了現實。小學科學教師應清醒意識到,雖然在不斷學習,但通過學習所擁有的知識或技能,卻也在快速地過時或老化。因此,教師教學的態度和技能、研究的態度和方法都將隨著“互聯網+”時代而發生改變,要自覺形成“互聯網+”時代的教研意識。
“互聯網+”時代的教研能力是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教研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新的教研發展生態,既能提高教學研究效率,又能實現對教學環境的積極影響并促進各種能力的綜合。具體到技能層面,主要有技術運用能力、跨界融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幾個方面。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是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固然不同人和不同著作對此有不同解釋,但有一個大家都基本認同的觀點,那就是IT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一是傳感技術,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二是通信技術,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三是計算機技術,這是人的大腦功能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科學教師在教研中運用的互聯網技術與上述范疇一致,尤其是其中的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于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起著基礎性作用。跨界融合能力是“互聯網+”時代一項重要的教研技能。對于教師而言,跨界思維意味著我們要敢于超越之前思維的局限,打破傳統工業時代形成的講究程序、嚴密、控制的思維定勢,實現思維的轉向與拓展,重新確定不同領域、不同方法、不同能力的交叉點,以實現對自我的重新審視或重塑。科學教師在教研中具備較好的創新能力是“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主要是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科學學科基礎知識和廣博的科學視野,具有綜合相關學科的能力和開創新領域的能力。同時,要求教師具有勇于探索、敢于質疑和批判的科學精神;要求教師善于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中;要求教師形成獨特的見解、創新的思維、民主的意識,能夠總結、提煉、發現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等。
綜合以上觀點,在“互聯網+”時代,小學科學教師的教研能力要素可從教研意識、教研方法和教研技能3個方面加以闡述,共同架構起教師的教研能力體系,從而為科學教師提升教研能力提供研究對象和著力點。然而,上述探究僅僅是對“互聯網+”時代小學科學教師教研能力的一種淺層次探索,尚有待于在實踐中加以修正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