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琴美
(廣西河池市大化縣雅龍鄉鎮西村小學,廣西 河池 530818)
師生關系密切,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建構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提高教學質量;粗暴、壓抑的師生關系會造成師生關系緊張,降低教學效率。但在筆者調查和探究中發現很多教師固守舊有的觀念,高高在上,不能與學生打成一片;有些教師只關注教學質量,與學生關系冷漠;有的教師十分嚴厲,讓學生敬而遠之。種種行為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造成了雙方的隔膜。基于此,筆者建議教師要主動放低自己的身段,與學生進行多種互動,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
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它既是教師素養的體現,又是教學觀念的展示,好的提問方式能促進學習,能引發思考,能提升教學質量,是師生互動的一種有效手段。
筆者認為提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或者被迫地參與到師生互動中,提高教學質量。當然問題的提出要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實用性,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考。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這一篇文章時,筆者運用提問藝術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啟迪了學生的智慧,問題如下所示:
(一)為什么開頭寫道“滿是爬山虎”?
(二)作者不知道爬山虎是如何爬的,你知道嗎?
(三)請你用文中的詞語概括爬山虎的角有什么特點?
這些問題有的對學生來講難度不大,有的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好好思考。但是無論如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都在認真地探索著問題答案。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巧妙運用提問手段引發學生的持續思考,集中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而且在這一問一答中,學生梳理了閱讀文本內容,教師掌握了學生學習進度,由此拉近了師生關系。
情境教學是當下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即教師運用自己的專業素養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多個形式多樣、充滿感情色彩、形象生動的教學場景來引起學生的情感變化,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最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這個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中,都發揮了積極性的作用,也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談。
如,在學習《釣魚的啟示》這一內容時,筆者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同學們去釣過魚嗎?都是和誰去的?釣到魚的感受如何?請同學們分享自身釣魚經歷。筆者創設生活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引發學生的回憶,與閱讀文本發生聯系。當同學們訴述收獲的喜悅時逐漸理解了“我”為什么不愿意將釣到的大魚放回水中這一故事情節,提高了教學效率。此外,在閱讀環節中,筆者還創設了一個表演情境,即由學生扮演“我”,教師扮演“父親”,在師生合作演出中激發了情感,體會到了主旨。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增加了交談,既用生活情境引發學生的回憶,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還用表演情境感受閱讀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教學質量,為教師同仁們提供了借鑒。
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效、便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信息技術已經與教育教學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可以給學生帶來多重感官刺激,讓學生“聽”出興趣、“看”出感覺、“寫”出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它可以借助圖片、視頻、文字、多媒體技術等各種新穎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更為重要的是它改變了舊有的面對面教學形式,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實現師生互動教學提供了條件。
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與征求了同事的意見后,組織了一場班與班在線教學活動:幾個班級的學生同時在線學習本課的知識點,共同分享優質的教育資源;幾名教師各盡所能,盡可能地創設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向革命英雄們學習;幾個教室里的學生互相溝通,提出自己的質疑,回答教師的問題,課堂氛圍十分熱鬧。結束了同步教學后,為了鞏固學生學到的新知識,筆者還在多媒體大屏幕上梳理了故事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解答了學生的困惑,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能借助技術手段打破教室、教師、校園的界限,實現了資源的共享;此外,教師還用信息技術手段引發學生的思考,解答學生的質疑,在教師引導,學生協作的過程中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綜上,新的教學趨勢促使教師們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手段,引入新穎的教學理念。基于此,為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性,筆者經過一番探究后提出了運用提問藝術、引入情境教學和借助信息技術等三種有效的途徑,以期為教育教學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