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華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揭陽 522000
實行供給側改革,是實現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就經濟學視角而言,供給側重點包含了資本、制度創新、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相較于需求側的出口、消費及投資,供給側重點從社會生產力角度,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效率、動力及質量變革[1]。而社會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就是人,因此,培養創新型、技能型、知識型勞動者群體,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力量進行創新創業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要積極順應改革形勢,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策略,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雙創能力。
西方國家關于大學生雙創教育的研究較早,積累了較多經驗。比如,英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重點在于發展學生的創業能力及綜合素質,同時,伴隨雙創教育領域研究的日益增多,愈加重視雙創實踐教學。又如美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更為關注發展學生的創業綜合能力,轉變了教育目標,強調以“增強素質為目的”,更為關注學生在參與創業活動中,所擁有的實施能力與綜合素質,并未將創業成功與否視作唯一的驗收標準,同時,在這一前提下搭建了較為完整、科學的雙創教學研究管理系統。雙創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其是一種參與度高、形式多元、涵蓋面廣的教育模式。大學生雙創教育要想在供給側背景下獲得良性發展,一定要立足學生的自身發展層面,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貫徹“以人為本”,將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教育發展的根本目標。
在持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雙一流”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想為市場不斷輸送滿足其實際需求的人才,就必須敢于迎接挑戰、緊抓機遇,著手優化改革人才培養體系,轉變教學工作重點,注重培養雙創人才及高素質人才。2015年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指出,積極調整雙創教育領域,是高等教育的一項改革重點,做好這一項工作,有助于學生創業、就業質量的提升,更多展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2]。因此,高職院校在供給側改革的環境下,加強發展雙創教育,與新時代下國家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改革要求相迎合。
現如今,人才供需失衡是勞動力市場的突出問題,這主要體現于兩點:其一,高職畢業生就業困難,或是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關聯不強;其二,企業內部空缺崗位較多,但對技能水平、綜合素質有著較高要求,致使招聘困難。實際上人才供需矛盾不只是我國如此,這屬于一個世界性難題。因此,在培養雙創型人才時,既要關注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又要大力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根據經濟結構變化形勢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從而保證高職院校提供的人力資源,能夠滿足國家的經濟發展需要。
職業教育要重點關注“具有高技能、掌握新技術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這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所強調的一點,因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以此為目標,正式邁入創新發展時期[3]。但是,在發展雙創教育的過程中,不少高職院校存在結構失衡、質量低下及人才供給過剩的情況,影響了人才輸出的質量。對此,高職院校應深入分析問題,撥正觀念,結合培養目標,對當前學生的發展需求、實際訴求及行為模式做全面了解,然后根據行業發展特色、區域產業特點、數字化時代背景、經濟文化環境,進行定位并合理調整,保證制定出目標能體現自身特色。在頂層科學設計與合理治理體系的作用下,完成學生主體角色的塑造,所有教師一同發力,家庭、行業、社會及政府清楚認知雙創的價值意義,從而促使雙創向先進的社會文化及優質生產力轉化。
要打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新局面,就不能忽視師資隊伍結構的精準優化。而立足長遠,高職院校應積極發動校內全體教師投身這項工作,做好每個教師的特點、愛好評估,建立并完善相應檔案,對教師分工做合理分配,在構建師資隊伍時,要竭力包含如下幾類教師,即服務型教師、創業實訓指導教師、教學型教師及文化育人型教師。教學型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及豐富的創業理論知識,能夠良好承擔學校的創新創業課程;創新文化育人型教師,應能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政教育、通識教育的互相融合,依托創新文化逐步打造出新型一流學校;在各個專業群挖掘和培養創業實訓指導教師,立足學生專業特色、學生優勢項目與技能創新等需要,保證實訓指導、跟蹤優化及實戰運營等高效開展;服務型教師則重點解決各種創業問題,整合資源,統籌流程,指導政策[4]。“未來職業發展要求人必須具有跨職業、跨行業、跨領域的能力”,由此可知,高職院校不僅要讓教師“走出去”,又要能夠引進優質師資。所謂“走出去”,便是要關注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實訓考評及激勵機制的建立健全,每年提供給教師更多到企業進行崗位鍛煉、深度考察、交流技術的機會,幫助教師漸漸養成終身學習意識,使之具有更強的創新創業指導能力。而“引進來”則是,聘請一些社會精英人士擔任創業導師在校舉辦論壇沙龍、直播課,或是直接在校授課,如社會知名創業者、行業專家、優秀創業型校友等。此外,校內專職教師的系列課程要有效對接校外導師開設的教育模塊,采用開放課程、公選課等形式,以保證教師更為多元、開放。
第一,要改良現有的粗放教學模式,進而使社會的發展需要及學生的自我發展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在供給側視域下,高職院校要加強雙創教育的重新布局,在教學內容選取、設置實踐活動、課程體系構建等諸多方面,合理調整目前的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其可行性與合理性。同時,由于個體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學生采用的教育指導也應有所區別,從而滿足不同興趣、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更具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從而給社會發展形成有效推動。第二,高職院校要加強產業與教學的融合,更為多元立體地開發雙創教育。如今,創業對于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加大了就業難度,于是,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高職院校應圍繞就業率這一目標,形成包容、開放、多元的一個創新創業觀念。例如,高職院校可立足地區經濟發展特色,以政府為主導,展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完成“眾創空間”的打造。如,某高職院校立足“互聯網+”,完成了創新創業教育共享平臺的構建,使教育體系更具國際化。第三,現如今我們已然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在此時代下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高職院校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展020 教育、在線教育,完成互聯網雙創教育體系的構建,在促使學生創新精神及批判性思維良好發展的同時,完成軟技能知識養成體系的搭建。例如,高職院校可依托互聯網著手跨院校、跨地區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的搭建,形成立體化、有效互通的一個雙創教育體系模式。
首先,資金是雙創教育發展的基石,因此高職院校要注重多種創業融資渠道的開辟,將雙創教育扶持政策的耦合效應良好發揮出來,提供給學生更為專業化的服務。雙創教育大環境,應包括執行組織機構、激勵制度、教育戰略、課程體系及配套的支持條件(如人力、物力、財力等)。所以,高職院校雙創教育扶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教育發展水平,然后根據大環境所包含的因素,展開適時調整與合理規劃,密切圍繞雙創教育特征,為學生創業提供有效的扶持。其次,重視現有雙創教育體制的革新,執行、管理與考核要分離開來。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高職院校要成功激發全體師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不斷調整優化教育結構和模式,依托雙創教育的內在驅動力,實現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最后,要重視人才聚集效應的利用,保證雙創良好的成果轉化率。雙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學生的良好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從而實現社會發展需要與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共贏。人才聚集效應,既需要空間、時間上的積累,又需要如下條件的引導與支持:良好的文化氛圍、多元的融資渠道;嚴謹科學的扶持政策。所以,為了人才聚集效應的良好發揮,促進雙創成果轉化率的提升,要加強在經濟、環境及制度等方面的管理,以完成助力雙創教育健康發展的大環境營造。
總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發展是否理想,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及就業率,也是實現高職院校教育革新的關鍵。因此,在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應認清新時代下自己所肩負的使命,積極探索可行的雙創教育發展策略,構建起完善的雙創教育體系,在供給側改革中全面發展雙創教育體系,助力學生雙創能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