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
市婦聯實驗幼兒園,山東淄博 255001
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幼兒階段為自主性等一系列個性品質形成的主要時期,促進幼兒自主性發展極利于對幼兒良好個性展開培養,從而促使其可以更好的與社會生活相適應。因此,幼兒所需要學習的基本品質應包括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品質,在幼兒園對幼兒進行教育過程中也應該重點對幼兒展開相應培養。而戶外游戲作為幼兒極為典型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主要途徑,需要鼓勵幼兒積極且自主以及主動的參與到戶外游戲中[1]。因此,戶外游戲的開展對幼兒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戶外游戲的開展已經成為了較為常見的一種幼兒教學模式,但在目前幼兒園戶外游戲開展中對幼兒自主性培養期間依然具有一些問題:(1)部分幼兒園并未按照幼兒實際情況對適宜活動進行選擇[2]。部分幼兒園雖然可以有效接收到教育部門所提出的關于幼兒教育相關要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無法結合每一名幼兒的特點對其展開具有個性化的教育活動,對幼兒的發展存在嚴重影響。(2)基礎設施準備不完善。我國近些年幼兒教育方面依然存在不正規情況,很大一部分家長之所以選擇幼兒園是由于其工作相對較忙從而沒有多余時間去照顧孩子,而幼兒園本身也只是對孩子進行看護的一個場所,因此多數幼兒園并不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幼兒自主性的培養存在嚴重影響[3]。
開展幼兒園戶外游戲主要是為了引導幼兒走向戶外,并促使其與大自然親近,同時在開展戶外游戲期間,幼兒可以自由進行選擇以及自主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索,從而促使游戲中所具有的最本真的功能得以體現[4]。戶外游戲具有以下特點:環境具有開放性,將游戲環境轉移至戶外,更加開放且自由;以往由教師作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被徹底打破,幼兒可以根據其自身喜好自主選擇游戲,并自主決定所選游戲的具體玩法,不受到任何限制;內容也變得越加豐富,將更多的材料以及器械投放到戶外中,促使幼兒多層需求得到滿足;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并將一些以往比較常見的界限打破,如年齡以及班級等,從而幼兒可以自主交往以及合作,自主性得到有效培養[5]。
戶外混齡游戲主要特點為打破以往常見界限,如年齡以及班級等,從而讓幼兒在園區內無限制的進行交往,并在開展游戲期間共同影響共同進步[6]。幼兒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且年齡偏小的幼兒也比較喜歡模仿大孩子的行為,可以幫助其加快獲得游戲經驗以及操作能力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幼兒成長。因此,教師需要對多元的游戲環境進行創建并對開放的活動空間進行設置,促使幼兒可以更加自主地對活動場地以及活動內容、游戲玩伴以及角色、玩法以及所需材料等一系列相關內容展開選擇,并合理對不同區域進行布局,還可以將不同區域串聯起來。當幼兒與相較于自身年齡稍大的幼兒共同玩耍時,可以在玩耍過程中進行模仿進而展開學習;當幼兒與同齡幼兒共同玩耍時,則可以在玩耍過程中互相分享進而展開學習;當幼兒與相較于自身年齡較小的幼兒共同玩耍時,則可以在玩耍過程中互相學習;在與本班同學進行互動期間,則是在挑戰過程中共同學習。戶外游戲由于混齡游戲的開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幼兒的天賦也可以被很好的激發出來,并促使其協作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和自主性得到有效培養。
在開展戶外游戲期間,教師應真切將幼兒視為游戲中的主人,不應過多干涉幼兒活動,而是應該讓幼兒自主發展以及自主選擇[7]。幼兒園在對戶外游戲開展期間,為提供給幼兒更好的游戲場地從而開展游戲活動,并防止幼兒之間受到干擾,還需將游戲場地劃分為游戲區以及操場、沙地以及草地等幾個區域。在相對比較寬闊的場地以及操場上開展一系列開放性游戲,而封閉活動則可以在沙地上開展。在這些活動開展過程中均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進而可以激發出幼兒的創造力以及想象力。當教師將游戲環境布置好后,便可以選擇放手,告知幼兒自行去挑戰以及探索和冒險,而教師則只需要陪伴在幼兒身邊,并對其意外情況以及典型行為進行相應觀察,以便于可以對整個局面做到心中有數。若局面產生失控狀態或者出現混亂現象時,教師則應當適當介入,從而促使游戲活動可以回到正軌。若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遇到難題,教師則需要在幼兒身邊對其展開相應引導,盡可能啟發以及鼓舞幼兒,促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出來,并將可能會產生且對幼兒產生影響的問題解決掉。有一些幼兒在開展游戲期間,經常會將教師已經擺放好的物品或者玩具等一些游戲材料弄亂,甚至一些幼兒會將游戲素材弄壞。因此,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教學期間,應指導幼兒對一些游戲標志進行制作。該種游戲標志會清晰顯示出游戲規則,同時還可以將物品擺放位置劃分好,從而保證環境可以更加有序。
幼兒作為戶外游戲中的主體,其享有創新玩法以及自主決策的權利,因此幼兒可以結合其內心想法對各種新的玩法進行實踐以及設計,幼兒通過主動與環境展開互動,從而可以充分感受到游戲過程以及結果帶給他的樂趣。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首先應創設出一些較為生動且有趣以及比較容易吸引幼兒注意力的游戲活動情境,引導幼兒可以深入其中,并激發出幼兒探究游戲玩法的欲望,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鉆爬”游戲開展期間,可對一些適合幼兒鉆爬的用品展開應用,如輪胎以及梯子、平衡木以及板凳等,并將三條難度不一的道路進行創設,分別為平衡木道路以及輪胎道路和梯子道路等,并告知幼兒根據其自身能力去選擇適宜的道路,在參加游戲過程中,幼兒可以互相幫助以及合作進行挑戰,當遇到困難時可以共同想辦法進行解決,從而促使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訓練,同時幼兒還可以感受到在游戲過程中所具有的價值。又例如在操場中放置帳篷以及磚塊和圓筒等,還可以將野戰部落建立起來;另外,教師還可以將攀爬網設置在轉角處,幼兒的動作能力以及協調能力均可以得到鍛煉;還可以利用鏈條以及木頭等在樹林中搭建出一座小木屋,讓幼兒可以上下穿行追擊怪獸;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走廊中對人影墻進行設置,幼兒可以在人影墻中自由穿行。另外,教師還可以將極為豐富的游戲材料放置在各區域內,其形狀以及大小、重量以及硬度和材質等均不相同,讓幼兒自己動腦及動手操作,促使其創造能力及想象力展開培養。
幼兒在參與戶外游戲過程中,將游戲規則完善是極為重要的,由于戶外游戲范圍相對較大且游戲種類相對較多,因此對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展開培養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開展戶外游戲過程中,建立以及落實好規則是首要任務,從而促使游戲更加具有安全性,首先,需要對幼兒戶外游戲隱形規則進行設置。在確立幼兒戶外游戲規則時,要格外對標識的設計及應用進行重視,使幼兒通過對標識進行解讀,從而明確其戶外游戲的范圍以及游戲內容和游戲過程中所應該遵守的相關規則等,對標識展開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游戲效果。目前,部分戶外游戲的材料中已經含有相關規則,當幼兒看到該種游戲材料后,便可以明白所需遵守的相關規則,節省游戲時間的同時,游戲效果也得到顯著提高。另外,在開展戶外游戲過程中,除了一些幼兒所需遵守的相關規則外,部分規則還需由幼兒共同展開協商并制訂,教師可以適當對其展開引導但并不可以包辦。如在開展“躲球”游戲時,幼兒經過共同協商從而對以下游戲規則進行商定:將皮球向空中拋出后,讓球自由下落,當其在地上蹦三下后,小朋友們互推,從而防止皮球觸碰到他人,若幼兒連續三次被球碰到,則需要接受相應懲罰。游戲規則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但也需要由幼兒共同商定。若幼兒能力相對較差或者比較馬虎大意,教師則應對其展開特別輔導,促使其防范意識有所增強,并對示范操作以及以大帶小的方式展開利用,促使幼兒自我保護意識有所增強。
幼兒園教師經常會出現過多對游戲進行操控的情況,從而致使幼兒無法自由玩耍以及自主選擇,因此幼兒參加游戲的真正精神也隨之失去。在開展戶外游戲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對指導的“度”進行把握,一方面教師將足夠的自由給予給幼兒,可以對幼兒自主性進行培養,使其可以在游戲過程中獲得發展以及成長,另一方面教師適當介入游戲,可以促使幼兒規則意識得到培養,從中獲得游戲體驗,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游戲技能得以提高,極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