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詩涵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武漢430205
學前教育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包括廣義與狹義兩種,其中廣義的學前教育即針對出生至6 周歲或7 周歲兒童開展的保育與教育。而狹義的學前教育即針對3-6 周歲或7 周歲兒童開展的保育與教育[1]。《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里明確提到:雖然幼兒身心發展還未成熟,需得到成人的悉心呵護,不過這一保護不可過度,不然會對幼兒主動性與獨立性發展造成影響。由于無論是幼兒期哪個階段的教育都是為即將升入小學打基礎,一旦進入小學后就會對孩子們行為等方面有一定的規則約束,且要求孩子們具備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學前教育階段有計劃的、目的性的通過多種舉措對幼兒進行規則適應能力培養,促其獨立能力提高非常重要,這也是當前諸多從一線幼兒教師探索的課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里提到:幼兒園需為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創設豐富的生活與活動環境,滿足他們的多方需求,以游戲作為基本活動促其在快樂的童年生活里得到對身心發展有益的經驗,這充分展現出了游戲在幼兒教學工作開展中的重要性。一些常見的“木頭人”“拔河”“老鷹捉小雞”“捉迷藏”等游戲活動都蘊含了相應的規則,幼兒只有遵守這些規則才能保證活動得到順利開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將這些游戲中的規則性特征充分利用起來,借助幼兒天性活潑、愛玩耍的特征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到游戲中,促其逐漸樹立起規則意識,明白到若不按照規則辦事將會得到懲罰。而對于獨立能力的培養則可通過“我會自己做”“看看誰能系鞋帶”等游戲來得以實現,達到玩中學,學中玩的效果。
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互聯網時代的帶來,讓人們的工作、生活與學習模式均出現了變化,同時在教育領域各學科教學中刮起來一陣“信息技術”風,也讓幼兒教育工作的開展呈現出新態勢[2]。教師可將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起來以投影儀的形式為幼兒展示與規則相關的視頻,如過馬路一定要做到“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否則可能會引起交通安全事故;進入圖書館一定要保持安靜,否則可能會影響其他人學習;在公共場所買票、就醫等一定要排隊,不可橫沖直撞;在教師里上課一定要保持坐姿端正,不大聲講話等,將這些情況通過視頻的形式為幼兒進行展示,可讓幼兒更輕松的理解其中的含義,避免以口頭形式講述過于抽象而使幼兒感覺乏味。
家庭屬于一個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只要有家庭必然存在家庭教育,學校為人接受教育的第二場所,沒有可脫離家庭教育的純粹學校教育,同時也沒有脫離學校教育的純粹家庭教育,因為教育為一個完整順暢的整體[3]。相較于家庭教育而言,學校教育的職能更明確、組織更嚴密、手段更有效,但若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那么則會導致學校教育教學成效大打折扣,因此還需依靠家庭教育來配合學校教育做好家校共育方可使教育工作開展如虎添翼。故而在幼兒園內對孩子們實施了相應的規則與獨立意識教育后,還應通過微信群為家長進行正確教育理念講解,告知家長不可過于寵溺孩子,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行為與意識,并將當天回家后的學習任務進行公布,如要求孩子在家能夠自己完成刷牙、吃飯、穿衣服、穿鞋等,讓家長監督孩子在家也按照相應的規則辦事(包括吃飯時不可東跑西跑,看書時不可看電視等),這樣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幼兒規則意識塑造與獨立能力培養屬于長期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應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來摸索與實踐才能取得滿意的成效。幼兒教師應以幼兒個性化成長與發展背景為抓手,根據該階段幼兒生理與心理發展特征,通過有效可行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并鼓勵幼兒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確保幼兒在獨立處事的過程中實現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還應對幼兒進行行為規則意識塑造,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避免因過度保護而導致獨立能力低下或行為規則意識缺乏而在升入小學后對小學生活不適應,促其能順利進入到小學學習生涯,也利于幼兒能力與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