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文倩
齊河縣特教中心,山東德州 251100
我校許多培智生的父母本身就存在智力殘疾,或外出打工、離異由文化程度低、年齡大的爺爺奶奶照顧,致使培智生家庭教育意識薄弱。或是父母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因內心愧疚,對孩子溺愛、無原則性的放任其行為。致使許多培智生在初入校的時候,不講衛生、講臟話、不尊重長輩是常態。所以我校在培智生入校后學禮儀、尊師長為首要培養任務。
為了能夠改善培智生的語言行為,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到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還要考慮傳統文化內容與教材內容的適應性。《三字經》《弟子規》作為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取材典范、淺顯易懂,非常適用于低學齡段的智力障礙兒童。為讓傳統文化能夠進入生活語文課堂中,我們善用教材設計了三個重點環節,以《三字經》《弟子規》為基礎對智力障礙兒童展開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學知禮、懂孝來規范學生的語言、行為,提高培智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
智力障礙兒童由于大腦受到器質性的損害或是由于腦發育不完全,言語思維能力差于正常同齡兒童,而“讀”是智力障礙兒童接受、理解文字的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把5 分鐘誦讀訓練設置成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從反復誦讀中為語言認知打下基礎。讀的過程中首先是“聽”,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視頻、音頻,從聽覺、視覺感官上使智力障礙兒童對誦讀產生興趣,使其愿意學,愿意讀。在聽完、看完音視頻之后,再讓學生去讀。讀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揣摩該用怎樣的語氣引領學生模仿誦讀。要注意抓住知禮、懂孝的重點句子,進行誦讀訓練。采用讓學生集體讀、指名讀等多樣的方式,使他們能夠人人參與誦讀。
重視發揮誦讀在語文課中的作用,做到以讀入文,使“誦讀”的內容融入課文,穿插到課堂教學環節,結合他們自身的學習特點,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他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如:《教師節》一課中,可實施融入《三字經》:“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的內容。知道教師節是幾月幾日,教師節是誰的節日的同時,使他們知道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從老師那里可以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世的禮節和知識,見面問好、離開說再見等禮貌語言及行為。從而體會老師的辛苦,從言語、行為上尊敬老師。
我們把語文課堂看作是一種“情景創造”,在教學中創造相應的生活場景,采用做游戲或表演的形式再現課文中的情境。從而有目的、有計劃的促進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
智力障礙兒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影響了語言的發展。生活語文課堂中“會說”是智力障礙兒童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所以,在教學中善用教材,把傳統文化內容創設在生活場景中,貼近學生生活為智力障礙兒童創設“說”的機會。
角色扮演,是智力障礙兒童喜愛的一種方法。運用智力障礙兒童喜歡的小動物、人物進行角色扮演,以動作、神態來惟妙惟肖的演與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可以讓智力障礙兒童口頭語言和實際行為相結合。例如把《三字經》親師友、習禮儀的內容融進《教師節》課文之后,邀請學生當一回小演員,要求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并加上了自己的動作,表演一下與老師見面時或者要離開時的情景,把2 個情景中用到的“你好、再見”的語言說一說。如果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用了不同的行為鞠躬、擺手,便給予表揚及一定的獎勵,把課堂教學化靜為動。這樣的語文教學,因情境創設加強了學生說的訓練,從而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
培智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堂要以適應學生生活為教育目標。所以不僅僅在語文課堂創設生活化情景,還要讓學生能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有效參與感知傳統文化內容,發展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運用能力。把課堂學習的內容延續至學校活動,使智力障礙兒童的學習過程形成一個不斷體驗、實踐積累的過程。
通過《教師節》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是把知禮的傳統文化內容融入課文中,課外我們引申創編了《禮儀操》,并把《禮儀操》納入了學校每天的課間操時間。為智力障礙兒童努力創造一種實踐氛圍,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此達到傳統文化走進語文課堂,學生適應生活的教學目標。
培智生活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讀”“說”“做”,是學生學好傳統文化知識的基礎過程。在教學中善用教材,讓“讀”的教學環節為理解奠定基礎,讓“說”還原生活的情境,讓“做”在實際活動中體驗。教師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課堂學習的規律,使傳統文化真正走進了語文課堂,讓智力障礙兒童把傳統文化做到“會讀”、“會說”、“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