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譯允
北流銅州中學,廣西北流市537400
根據我國的教育目標來,國家倡導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真正的意義是,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除了是知識上的進步之外,還要求學生的心理健康,全面綜合發展。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其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想要減少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或者及時地幫助中小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就必須先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對策。
現階段來說,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分別是學習類問題、人際交往問題、青春期心理問題。
首先,學習類的問題又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就是學習壓力太大,因為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家長為了保證自己學生的發展,會給學生報很多的興趣班或者輔導班,希望以此去提高學生的成績,有些學生除了學校學習之外,還會有十幾個課外班要上,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第二個就是學生會有厭學情緒,學習以外的吸引太過于多,像互聯網、游戲等等,都在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導致學生無心學習,而家長又在不停的逼迫,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第三個就是考試焦慮,在現在的學習中,經常都要進行考試去測驗學生的學習進度,而考試成績又關乎到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家長以及教師對學生的看法,所以學生的考試壓力很大,會產生考試焦慮。
其次,人際關系的問題也分為三個類型,第一就是與教師的關系問題,現在的學生對教師大多帶有一種恐懼心理,學生與教師的接觸較少,而且經常會相互不理解不信任,所以就會導致教室和學生的問題很緊張。第二就是學生與學生間的問題,在學生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很多的沖突或爭吵,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第三就是學生與家長的問題,現代學生與家長之間缺乏交流,家長對學生的不理解,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影響。
最后,就是青春期心理問題,很明顯的就是中小學生處于青春期的發展階段,身體上的巨變,必然會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變化,早戀,就是很明顯的表現,在遇到這些情況時,教師和家長都要妥善的處理,不然就會給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消極的影響。
首先,家庭教育的確實是很大的問題。家長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家長的行為和做事方式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最直接的影響,如果家長的做事行為不端正,品德低劣,就會給學生帶來危害性的影響。
其次,社會不良環境也會有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上的問題多種多樣,充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不好社會風氣產生,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像精神污染、色情、暴力等內容,都會傷害學生地心里,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還有學校教育的問題,學校教育問題,是對學生影響最深的,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時間是最多的,如果學校片面地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或者學習排名,而忽視學生的德育發展,同時學校課程內容單一,枯燥無味,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首先,學校要把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加強對這類型問題的重視,樹立積極向上的德育觀,重視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重視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背后原因。同時,課程的開展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接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缺點與不足,理解學生的行為,不能單單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道德指責和批評,要進行有意義的心理開解,調整學生的心理發展。
其次,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水平,對于學生來說,教師是他們進行模仿的主要對象,所以教師要注意自身的行為,避免學生對教師不好的行為進行模仿。同時,雖然教師之間的競爭很大,而導致教師會產生心理沖突和好勝心理,并將這種情緒帶入到課堂之中,產生了不正當的教育行為,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了教師行為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注重自身心理的發展,使自己保持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以更好的情緒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最后,還要注意家長的行為,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或者教育學的知識,了解如何才能科學的去教育學生。
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多種多樣,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也有很多,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多方面共同努力去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問題,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是社會各方的共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