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明
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以此讓學生能夠結合學習的需求,以閱讀文本的方式完成學習,從中吸收到語文知識。為了讓學生具備獨立閱讀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多種途徑開展自主閱讀學習。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部分學生在沒有找到適合的學習模板之前,難以找到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方向。教師可以為學生推送基礎學習模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更改模板,完善模板,應用適合自己的模板來指導自己學習。
例如,在學習《桂花雨》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以下的學習模板:(1)了解文本的作者,生平、寫作背景。(2)分析文本體裁,結合文本體裁來說明文本的特點。(3)認識生字新詞。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4)劃分文本的框架,了解文本每一部分的內容。(5)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6)請說明你的學習疑惑,并說明教師及其他學生要如何幫助你學習。教師的模板包含了文本學習的基本內容。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情及文本自身的特點優化學習模板,掌握文本包含的基礎知識。
學生在自主閱讀的時候,如果能夠邊閱讀,邊形成學習成果,那么學生會為自己創造了在學習成果而產生成就感。并且學生在完成學習成果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理論的轉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為自己設計項目任務。
例如,在學習《在牛肚子里旅行》時,學生應用講故事的方法說明自己對這篇文本的理解。應用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呈現出自己對文本結構的理解——他們需要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說明故事發生的原因、經過、高潮、結果。學生可以運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講故事。當學生轉換了人稱以后,學生就要適當的刪改故事。比如當學生以紅頭作為主角講故事時,學生就要補充他的所見、所聞,讓人們通過紅頭的視角進一步地了解它生活的環境;可以補充它的所思、所想,讓人們更理解遇到問題時心理的狀態。學生只有在第一人稱敘述中,把它的心理與行為結合起來,才能夠進一步豐滿紅頭的性格。而當紅頭作為主角時,他眼睛看不到、聽不到的場景就必須刪掉,同時也為了突出它主角的角色,它的故事必須比青頭更突出。
學生在閱讀學習時,會遇到學習重點和難點,學生需要通過交流學習來攻克學習重點和難點。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的需求,自主地與同班同學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復雜的閱讀學習任務。
例如,在學習《落花生》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分別探討自己遇到的學習重點和難點。通過探討,小組成員發現有以下幾個學習重點和難點,然后學生們經過一一探討,共同取長補短,將這些學習重點和難點攻克:(1)你從課文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A提出課文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學生B補充花生的好處很多。父親的話最有深意。(2)父親的話是什么意思?經過探討,學生們認為這段話的意思是花生不好看但有用,廉價但可貴。(借物喻人),做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要做有用的人,做 對別人有好處的人。(3)什么叫只講外表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結合實際,舉例說明……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部分學生在學習以前,希望自己有一個既定的學習目標,這一學習目標可以驅使自己完成閱讀學習;部分學生在完成閱讀學習以后,需要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以上的學生都可以應用完成經典習題的方法來促使自己學習。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尋找相關習題,讓學生通過做習題來促進自己閱讀時:
(1)擴詞練習
召:【 】【 】
臣:【 】【 】
議:【 】【 】 ……
(2)填寫近義詞
隆重—( ) 膽怯—( )
抵御—( ) 推辭—( )……
(3)填入反義詞
允諾—( ) 膽怯—( )
抵御—( ) 推辭—( )……
學生可以對應著以上的習題,來定向學習課文中的詞匯,找到學習的方向;也可以應用習題來檢驗自己詞匯學習的成果,如果發現知識結構不完善,就需要強化詞匯學習。
總之,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就應用多種渠道來完成閱讀學習。以上不同的學習渠道,能夠發揮不同的學習作用,解決閱讀學習某一個方面的學習難題。只要學生應用以上多元渠道完成自主閱讀學習,就能夠提高閱讀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