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16)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自媒體在生活中越來越廣泛,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播音主持傳播方式多樣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同時也給眾多人提供了傳播者的機會,網絡直播、自媒體視頻迅速崛起使傳統播音主持不斷遭受挑戰。無論播音主持是通過傳統媒體傳播還是自媒體傳播,都是以媒體人的角色面對受眾的[1],需要具備媒體責任意識和基本的專業素養,堅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傳播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信息。作為媒體人,播音員主持人要時刻保持理性思維,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良莠不齊,面對大量涌來的信息,播音員主持人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客觀看待事物,避免虛假、有害信息的傳播,發揮媒體人的職責,引導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自媒體時代的播音主持應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包容不同的觀點看法,虛心接受意見反饋,尊重受眾不同的文化水平,以平和的態度溝通,求同存異,尋找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媒體的發展,使播音主持不在單一的通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各種新媒體平臺、網絡平臺競相開放,自媒體環境下產生的新型主持人不斷呼吁而出。發達的互聯網使網絡節目、自媒體節目、自媒體視頻和直播迎來發展的高漲時期,受眾的觀看選擇越來越多,同時受眾對自媒體產出的內容也越來越喜愛。自媒體產業的廣泛產出,使播音主持行業出現了“泛主持人化”,鋪天蓋地而來的自媒體節目、網絡綜藝使“跨界主持人”隨處可見,這些節目秉著娛樂大眾的原則通過各種方式呈現娛樂元素,為了贏得流量,獲取更大的關注度,節目往往會邀請非播音主持科班出身的學者、演員、歌手或網絡紅人等在不同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人來擔任主持人或嘉賓主持人。這種“泛主持人化”不僅削弱了播音主持的專業性,更是擠壓了傳統播音主持人的生存空間[3]。不僅如此,自媒體視頻和直播還使沒有播音主持經驗的素人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這種形式對傳統播音主持也帶來了挑戰。
自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發生變化,傳統播音主持的形式對于受眾的需求顯得單一,相比之下,自媒體新型播音主持的出現給受眾帶來了新鮮感和活力,傳統播音主持的話語權被分食,傳統節目的受眾也被分流。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播音主持出現了創新不足的問題,甚至出現播音主持角色弱化的現象。以往的傳統電視節目里,主持人是節目節奏的把控者,是信息傳遞的掌舵人,而自媒體出現后,“快餐文化”滲透到大眾生活當中,受眾口味改變,他們疲于過去傳統主持人長串的主持詞[3],節目也逐步把重心放在嘉賓和選手身上,主持人則起到過渡作用,主持詞也被簡化,并將一部分內容交給嘉賓和選手。當傳統播音主持的角色被弱化,語言使用的機會減少,出鏡率也減少,大大縮小了播音主持的發揮空間,創新機會減少,使得同質化嚴重、創新發展動力不足。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收集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編輯好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方式發表到網絡上,這樣便實現了采編播的信息傳播過程。而傳統媒體中,信息傳播的各個環節都有明顯分工,編輯、記者、攝像、播音員主持人、導播等等都有明顯的崗位區別[3]。但在如今自媒體的洪流下,固化的職業定位不利于播音主持的發展路徑,播音員主持人要突破傳統,全方位的提升自己,從固化的角色中走出來,深入到節目的策劃、采編、編導、制片中去,參與信息傳播的整個流程,形成一整套的傳播思維,向“復合型”人才發展。再向復合型人才發展時,播音員主持人要有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夠隨機應變。播音主持的角色“復合化”,使播音員主持人深入到節目各個環節當中,對節目風格、節目效果的整體把握發揮了重要作用。
受眾在自媒體的環境下已不局限于從傳統媒體獲得信息、收看節目,互聯網信息、網絡節目在生活中越來越普遍。信息在新媒體平臺傳播迅捷,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等網絡社交平臺的傳播不僅具有時效性而且影響力大,因此,媒體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舉措。播音主持要想更好的發展,就要適應多元的新媒體傳播平臺,無論廣播電視節目還是網絡節目,都要保持基本的專業素養,適應不同的傳播方式,應變自如。并且播音員主持人可以通過開通微博賬號或微信公眾號來提升關注度,增加自己節目的收聽、收視率,形成固定的粉絲群體。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網絡和自媒體平臺的把關機制薄弱,社會大眾無需審查把關就能在網上發布信息,由于大眾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網絡上經常出現信息污染。播音主持作為時事要聞的發布者和信息的傳聲筒,必須肩負起一個媒體人應有的責任,避免負面信息的影響,分辨信息的真偽,過濾有害信息,引導公眾了解信息的本真,在公眾面前樹立權威可信的形象。除了塑造可信形象,傳統播音員主持人還需要提升個人魅力才能在自媒體的洪流中站穩腳跟,在扎實的專業基礎上建立個人的風格,靈活調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以個性化的方式向受眾傳遞信息,減少同質化現象,將個性化魅力貫穿于節目之中。
在自媒體時代,傳統播音主持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有不少機遇,如何利用好機遇,避免自媒體潮流帶來的影響是播音主持發展的關鍵。因此,播音員主持人必須適應自媒體下的新環境,突破傳統,在媒體融合的條件下向復合型人才轉變,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利用新媒體平臺提高知名度,肩負媒體人的責任,塑造權威可信的形象,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