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嫻
電白區龍山中學,廣東茂名525400
新課改要求教師首先轉變教學理念,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初中化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均未能與時俱進的發展,還在沿用傳統教學觀念,缺少創意,未能將核心素養與初中化學課堂融一體,知識學生的學科素養不高,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升。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不少教師都未能在教學新理念下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使核心素養培育成為一句空談。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在思想上想進行教學創新和嘗試,但受制于相關技術經驗的匱乏,及教學條件的有限性,無法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嘗試,在一成不變的教學中,難以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核心素養教育難以落實。
初中化學中所涉及的知識量豐富,內容繁多,但初中階段的化學課程安排優先,且教師多采用口述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動手機會很少,加之受課堂教學趣味性不足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這對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十分不利。
由于我國長期處于應試教育模式下,因此,新時代教育下很多教師仍為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習慣于以某科的成績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能力,處于這種功利化評價模式下的化學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久而久之也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將注意力只集中在分數上,教師也會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基礎知識對化學學習而言至關重要。因此,初中化學教學應將學生對相關化學概念、實驗原理及性質等的理解能力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1]。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學上冊“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及性質”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利用已學的化學知識,根據課程的標題在紙上記錄下本課所需用到的器材和裝置,乃至實驗過程的安排等,通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自主記錄思考結果的意識。然后,教師再將課前準備的所需用具展示、組裝并展開實驗,學生以此為依據修改自己看到的材料內容,對自己所想到內容的完善度進行評估和調整。在此過程中,學生能更深刻的掌握化學基礎知識,通過這樣的猜測起到預習和提升作用,對課程的導入,及課堂效率的提升有明顯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改要求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培養重點[2]。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采取分組教學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學下冊“鈉”相關知識教學中,筆者先提問學生:“你們知道食用鹽中的化學元素主要是什么嗎?關于大脖子病,誰知道是因為缺少什么元素造成的?”通過病例圖片等的展示,結合生活常識和教師引導,學生們對“鈉”元素有了初步認識,筆者借機對“碘”元素進行拓展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對“碘”元素探究的好奇心,學習自主性提高,對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了推助作用。
化學,作為一門通過微觀解釋宏觀性質的特殊學科,其本質在于“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的化學思維。根據初中化學新課標要求標準,學生的化學思維應包括:在初步學習中具備搜集各種證據,針對物質的形成或可能出現的反應進行假設式提問,能解釋證據和結論之間的聯系,確定形成科學結論所需要的證據和尋找證據的正確途徑[3]。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善用創設情境、實驗創新和資源整合等方式進行教學創新,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合作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愛護水資源》教學中,為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現狀,形成節水、愛水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筆者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播放了地球和我國水資源等情況的資料,通過水資源的應用分類、用量和水污染、缺水地區照片等的展示讓學生意識到水資源保護的緊迫性,并引導學生了解“國家節水標志”的寓意和象征。鼓勵學生基于化學思維的角度從自我做起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此外,筆者還給學生布置了課外活動,要求學生用紙和綠色筆進行節水標志的設計,然后張貼在自己家中的水龍頭上方,并讓學生自愿分組結伴設計以“愛護水資源”為主題的手抄報,通過板報形式張貼,用以配合學校開展節水教育。
初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操作環節尤為重要,應引起應有重視。化學實驗能增進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探究興趣,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突破固有教學觀念的限制,側重對學生理解操作力的培養,切勿將實驗探究與實驗操作相混淆。在實驗探究中以化學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在確保學生對“實驗探究”各項要素和學科性質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提問,所提出的問題應與相應的化學知識相聯系,并基于化學視角進行問題的猜想和假設,通過微觀觀察的角度來收集證據,論證反應原理和設計方案,在考慮到經濟和環保等重要要素的基礎上,提出具有科學性和時代前瞻性的評價。
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學中,為驗證“CO2”內容,筆者設置了這樣的探究內容:如何證明雪碧中溶有的氣體含有CO2?先將雪碧中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會出現石灰水變渾濁現象,由此,根據其化學反應原理CO2+Ca(OH)2=CaCO3↓+H2O可得出結論:雪碧中的氣體含有CO2。根據其反應原理,筆者提問學生:CO2能滅火體現了CO2的哪些性質?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再次為學生們準備了一項實驗內容,將三截放置在高低不同位置的蠟燭點燃置于燒杯中,然后向燒杯內倒入CO2氣體,發現蠟燭從下往上依次熄滅,表明CO2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通過取材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周邊的物品進行實驗,建立起學生通過微觀世界打開認識化學的大門,為接下來高中的原子和分子結構及性質等的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保障。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再次引導學生對CO2是否能溶于水、在其溶于水的過程中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等做進一步探究,并鼓勵學生探究CO2對環境的影響等。當然,除教師在課上的實驗演示外,也可通過分組的方法組織學生動手參與實驗,以鞏固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程度,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文化也進入到全新的發展新階段,帶動教育界的創新發展。身為一名教師,應立足實際,轉變教學觀念,將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新時代人才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方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日后的高中化學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