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華
甘肅省會寧縣實驗初級中學,甘肅會寧730711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這是現代教育對班主任教師的新要求。如今,教師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建設者,心理健康的維護者。據調查,在中小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存在著心理問題,而學生行為表現上的多動、厭學等行為很多時候也并非單純的品行問題,在其中或多或少地有著心理學的因素在發揮作用。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無論是從生理上來說,還是從心理上來說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這一階段,保證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而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持續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也成為了教師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好的環境能給予學生積極的暗示,不好的環境也很容易讓學生遭受到負面影響。而作為學生學習、成長最主要的場所之一,如何構建一個良好的教室環境成為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一般而言,教室環境的創設包括“硬件環境”的創設,也包括“軟件環境”的創設,前者是有形的,包括墻面的標語,板報等,后者是無形的,包括學生小組的口號,開展的活動等,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使環境的影響力大打折扣。這就需要班主任教師從多個方面入手,積極創建良好的、能給予學生正向暗示的環境,輔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狀態。
例如在墻面環境中,教師可以劃定一個區域專門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而根據學生認知特色,教師可以以主題小故事的形式展示內在的教育意義。如教師要教導學生百折不撓,要正確地面對挫折,即可以在墻面環境中展示貝多芬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其在逆境中的抗爭。當然,要培養學生對同伴的信任心理,教師則可以積極開展團體對抗活動,讓學生自行設計團隊口號。這樣,通過良好環境的創設,教師對學生有效施加了正向的暗示,這對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并非一個籠統的概念,同良好品德的培養一樣,健康心理的塑造也需要從點滴做起。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也應當從細微處著手,從而避免“大而空”的狀況,使心理教育起到應有的效果。主題班會是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的班級會議,是班主任教學的重要途徑。其多有著明確的主題,也容易突出教學的重點,這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是相當契合的。故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主題班會的作用,從小處著手,以點帶面,充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例如針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問題,教師可以開展“讓心靠近、學會溝通”這一主題班會。在班會中,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故事和游戲讓學生明白正確的溝通與交流方法。在導入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述一對老夫妻互相猜測對方的愛好,結果誤會了五十年的故事。在故事結束之后,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誤會呢?”引出對溝通的探討。在簡單的探討之后,教師則可以開展游戲,讓學生進行折紙活動。其中,一半的小組面對面折,另一半的小組背對著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現,面對折紙的學生手中的折紙形狀大致相同,而背對折紙的學生手中折紙的形狀差異明顯。當然,在班會中,教師還可以開展更加多樣的活動。這樣,通過主題班會,教師有效讓學生明白了溝通交流的作用,這對于學生養成喜愛溝通,真誠待人的良好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學生成長最重要的環境之一,而同知識的學習相比,家庭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著更加巨大的影響。在學生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中,父母過高的期望,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相當大的一部分。“解鈴還須系鈴人”,很多時候,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心理狀態,單單依靠教師是不夠的。家校共育是教師與家長充分交流,在教學理念上達成一致,形成合力,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理念,也是幫助學生維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方法。這也就需要教師以多樣化的活動落實家校共育原則,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將家長和學生集中在一起,開展一定的親子活動,為學生和家長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屏幕上播放演講的視頻,這一演講一方面能讓學生了解家長的艱辛,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長理解學生的困擾。而在演講的過程中,隨著演講的進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和家長積極展開互動,如相互擁抱,傾訴愛意以及學生對父母致謝。這樣,通過親子活動,教師有效為家長和學生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臺,落實了家校共育的原則,這對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俗話說:“愛是平等和尊重。”在馬洛斯需求理論中,尊重是相當重要的一種需求,也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需要。但在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存在著天然的差異,這也就導致很多時候,學生尊重的需要并未得到滿足。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滲透在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所采取的方法也應當多種多樣。柔性管理方法是采取非強制的方式,將組織意志轉化為個人自覺行為的一種管理方式,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尊重。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積極采用民主管理的方法,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愛與尊重,幫助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例如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投票這一形式。如在班級道德標兵的選擇中,教師即可以將幾個候選人的信息展示出來,讓學生投票選擇,以學生投票確定最終的結果。而在墻面環境構建,黑板報內容的選擇中,教師也可以充分放權給學生小組,讓學生小組以內部討論的形式確定最終的內容。這樣,通過柔性管理方法,教師有效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和日常事務中,滿足了學生尊重的需要,這對于學生健康心理的維持有著重要的作用。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無論是學科知識的教學,還是心理健康的教育,根據學生情況展開個性化教學都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這也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細心觀察學生,積極、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從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探究其內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以此為每個學生設計適合的心理學教育方法。這對于提高心理學教育的效率,更好地維持學生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師發現有學生相當厭學,但從日常的表現而言,卻友愛同學,有著很強的團隊榮譽感。為了改變其厭學情緒,教師就可以構建學習互助小組,對學生小組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這一方面能讓同一小組的學生互相幫助,另一方面也能以集體榮譽感一定程度上扭轉學生厭學心理,這對于改變學生厭學的現狀有著相當大的效果。
在現代教學中,學生中心地位充分得到了認可,合理發揮學生的作用也成為了每位教師都需要做到的一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精力是相對有限的,很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自我調節就顯得異常重要。心理互助小組是發達國家相當流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其并非依靠心理咨詢師,而是通過與同類人群的分享來排遣焦慮、從而走出困境。由于所處環境相同,學生心中的焦慮也存在共通之處,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構建互助小組,鼓勵學生自我調節。
例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合適的原則,將學生分為八到十人的小組。每隔一定的時間,教師都可以讓一組學生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進行交流,訴說自己的苦惱。當然,在活動開始之初,教師可以組織一定的破冰活動,在學生充分熟悉,并敞開心扉之后,則可以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當然,在同一互助小組之間,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線上社交進行討論。這樣,通過互助小組的構建,教師有效鼓勵學生進行了自我調節,這對于學生排遣焦慮,維持健康心理有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無定法,在學生心理健康越發受到重視的現代,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而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師一方面需要注意環境的創設,以良好的學校、家庭、社會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充分尊重學生,根據學生情況構建合適的班會和個性化教育,并利用柔性管理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也只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師才能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在初中階段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