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生
(廣東省惠州市小金口中心小學,廣東 惠州 516023)
新時期,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樹立正確的三觀,要不斷提高綜合素養,本文以小學德育教育為研究,總結了如何通過生活化方式,不斷提高德育教育能力,希望通過實踐探索,能夠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也希望有效闡述,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人員提供有效借鑒。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尚且不夠成熟,學習新知識更多的靠的是興趣與愛好,若是德育教學內容過于枯燥無味,他們就會提不起學習興趣。所以,要想保證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施效果,教師應該不斷調整課堂教學的方法,強化德育教學的有趣性,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在實行具體教學的時候,教師可時常組織豐富多樣化的德育活動,以利于強化學生的德育學習興趣,進而充分引領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來,并促使學生德育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具體教學的時候,授課教師可有針對性的對熱議性的的話題展開德育活動,像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用情境小品的方式將其情景演繹出來,讓學生來扮演摔倒的老人和路人,與學生一起探討情境細節,角色人選以及各角色在舞臺上的表演。表演結束以后,教師可有效引導學生討論情境小品的延伸意義,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明白與人為善,誠實講信用的價值所在,進而更好地完成德育的教學,深入培養學生們良好的思想品質。
愛動,愛鬧是小學生的一種天性。教師在展開德育活動的過程里,不要去扼殺學生的基本天性,也不要去一味地縱容學生,讓他們由著性子學習是不科學的表現。為了不斷促使德育教學向生活化方向邁進,教師需要制定出日常的行為規范,告訴學生應該什么,不該做什么,并用行為規范來約束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目的是幫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推動德育向生活化繼續邁進,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學會保護環境,勤儉節約,把對校園環境的保護視為自己的責任。教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發現有的小學生喜歡隨意扔東西,浪費紙張,破壞花草樹木,其實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限制學生今后走向社會的發展。因此,教師觀察學生的這些動態,依據學生的日常行為來制定有關的規范,這是用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而且有利于德育教學變得更加生活化。比如,日常行為規范當中應該有一些與實際生活相貼近的具體內容,像愛護班級衛生,愛護花草樹木、對別人要有禮貌,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等。教師的這些日常行為規范,只有在完善的情況下才能慢慢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實現教書育人的宏觀目標。
主題活動的不斷開展,可以進一步增強小學生的校園文化理念。很長時間以來,學校的教學理念都是以學生為主導來展開多種多樣的主題活動,全面推動了校園文化的多樣化,并整體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
例如,在“愛心走進心靈”的德教育里面,學校利用對日常工作的一些評價,采用開展主題活動的方法,要求教師要有耐心,愛心和笑容,讓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關愛。利用討論和演講的有關形式,進一步促使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在和諧的良好氛圍里讓教師能夠真正成為學生心靈上的指引者,靈魂深處無論不談的好朋友。
學校還可以組織以傳承中國文化為主題的愛國教育活動,像征文,演講等,為教師和學生搭建良好的平臺,讓師生之間能夠充分了期待,并共同發揚民族精神文化。利用校園廣播,升旗儀式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創造以美好人生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進而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推動學生的整體發展。
把德育教學貫穿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這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與此同時,“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中,所有理論的深入講解,最后也是要靠實踐來檢驗是否有效果。小學課程安排較為寬松一些,不完全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的情況,更多的是看綜合素質的體現,這就使得學業壓力也相對較小些。學校可以用周末或是學生自主活動的一些時間,組織學生去博物館進行參觀,宣傳革命烈士的優秀事跡,讓學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難得,要用感恩的心去珍惜先輩們的無悔付出,學習他們樸實,勇敢的優秀品德。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去敬老院參觀,和那里的爺爺奶奶們共同做游戲,陪他們聊天,幫他們做生活當中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學生明白尊老敬老的品性要時刻謹記心中。結束實踐活動以后,可以組織學生來寫觀后感,講述實踐中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不斷強化學生學習德育的信心,促使學生能夠總結參加德育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
總之,隨著小學德育教育改革深入開展,越來也多的教師提高了對于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的認識,為了保證德育教育水平,要不斷完善教育體系,要重視開展有效的德育活動,從而才能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有效的制定更加科學的德育教育工作,以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