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佳 劉華楠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已經逐步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應該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而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范圍,為社會培養更多滿足發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教師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主體,面對信息化教育環境,應該具備良好的信息化素養,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技術,這樣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思想動態等,方便給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指導,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整體提升,下面就高校教師教育信息化素養的提高策略進行探討。
實踐表明,傳統教學手段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無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價值正得到廣泛認可,所以提高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水平意義重大。
信息化時代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造良好機遇,因為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具有很多應用優勢。首先,信息化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大學生成長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環境下,他們對于信息技術已經運用的比較熟練,并且也有較為廣闊的知識視野,已經習慣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習,所以提高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可以幫助教師學會熟練應用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從而既能提高課件制作質量,吸引學生注意力,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整體提升。其次,借助信息化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教師建立完善的教學考核機制,來全方位的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避免單一的將理論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那樣能夠讓教師明確知道學生的優勢與不足,為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改進提供有利參考,對教學質量提高也有一定幫助。
處于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師的知識視野范圍也變得更加廣闊,除去基礎的教輔資料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應用信息技術來搜集、整理網絡上的優質教學資源,讓教師及時接觸、學習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同時也能引導教師創新建設知識體系,使其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水平不斷提高,這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有著積極意義。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國家之間綜合實力的競爭轉變為對高級人才資源的競爭,高校承擔著重要的人才培養職責,應該結合社會發展需要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需要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先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給予學生更加專業的指導。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信息化教學模式在高校中逐漸普及應用,這也是未來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所以高校采取措施來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素養,不僅可以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做好充分準備,也能滿足教育領域發展需求,及時為國家輸送更多優質人才資源。
眾所周知,高校在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教師的教學綜合素養水平會給教學成效帶來很大影響,基于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視角下,高校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來提高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為提高教學效率做好充分準備。但是調查結果顯示,不少高校教師教育信息化素養提高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現實困境,阻礙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其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受到傳統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較大,很多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模式都有一定排斥心理,一方面擔心在教學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無法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有可能會造成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關注大于課堂教學內容,這樣不利于教學工作順利進行,比如不少大學生都不具備良好的網絡素養,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活動時難以控制住自己,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其他網絡信息上,從而很大程度上會阻礙人才培養質量提高。[2]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的信息化意識十分淡薄,他們習慣運用自己的教學經驗開展教學活動,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突出優勢沒有正確認識,所以自主提高信息化素養的意識欠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給高校實施的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在高等院校中,應該定期對教師展開教學培訓工作,引導教師及時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然而,很多高校都將重心放在課堂教學、科研等方面,忽略對教師定期進行教學培訓活動,導致教師對信息化缺乏正確認識,不知道該如何將其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去。而且也不具備運用信息技術來搜集整理優質教學資源的能力,還是沿用傳統的黑板板書教學模式,這樣不僅無法豐富教學內容,還不利于創建學習氛圍濃厚的課堂教學環境,因而在沉寂的學習環境下,學生也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導致課堂學習效率無法提高。
健全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能夠起到督促教師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專業素養的效果,但是很多高校都沒有將教師信息化素養納入到學校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當中,缺乏對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水平進行公正、全面的評價,這樣無法從心理和思想層面上引起教師對信息化素養的重視,所以也會限制信息化素養在教學工作中發揮應有的效用。
正是因為提升高校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來應對當前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造良好條件。
眾所周知,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教學觀念等都會對教學行為產生很大影響,所以要想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水平,首先應該讓教師具備現代化教學理念。一方面,需要擴大信息化素養宣傳范圍,可以邀請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到校開展主題會議,引導教師對信息化素養有正確認識,消除教師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高校應該為教師指明提高信息化素養的方向,可以向教師介紹信息技術自學網站,鼓勵教師進行自主學習。此外,高校應當投入資金用于采購現代化教學設備,方便教師練習和授課。
由于信息化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高校應該注重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良好基礎。眾所周知,教師正式進入工作崗位之前需要經過崗前培訓,高校可以借此機會增加信息技術內容,讓教師提前對信息化素養有一定了解,有助于從源頭上提高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另外,高校還可以提高教師招聘門檻,直接從應聘者隊伍中篩選出教學經驗豐富、信息化素養高的優秀人才,那樣還能在信息化素養培訓方面減少資金和時間成本投入。
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考核機制,這樣既能起到良好的監督和激勵作用,又可以切實提高教學成效。比如高校可以將信息化素養考核融入到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中,這樣在硬性的管理制度約束下能夠提高教師對信息化素養的重視,與此同時,還有激勵機制作為輔助,例如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職位晉升、工資等聯系起來,那樣能夠減輕教師對提升信息化素養的排斥心理,更好調動教師學習信息化素養的積極性。[3]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通過開設信息化素養競賽的方式來提高宣傳力度,比如舉行課件制作比賽等,一方面能夠將教師將所學的信息化知識用于實踐,另一方面有助于創建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氛圍,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而也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積極影響,推動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提升之后,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素養,還能緊隨教育領域發展趨勢,為社會輸送更多滿足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不過,在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素養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教師對信息化缺乏正確認識、培訓體系不完善、考核機制有待健全的問題。據此,高校可以通過實施對教師加強現代化教學理念教育、在崗前培訓中增加信息化內容、完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建設等舉措,來推動信息化教學模式建設,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