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 郭龍龍
(1.沈陽工業大學,人工智能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70;2.大連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34)
新冠肺炎疫情阻礙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進而影響了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同時,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需堅持以問題導向,準確把握黨中央要求,圓滿完成新形勢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工作,服務和引導好畢業生就業成為當務之急。高質量就業的涵義首先由美國的Fredric K.Schroeder教授提出,將高質量就業定義為“更高的潛在收益,最重要的是,處于特定工作崗位的工人不僅可以得到生活所需的勞動報酬,而且還可以通過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
本文以遼寧A理工學院為個案,對該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進行深入探析。筆者選取了該校2019屆和2020屆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數據來源于遼寧A理工學院2019屆和2020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一)初次就業率水平較高。根據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信息系統統計顯示,截至當年8月31日,該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水平較高。其中2019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為88.47%,2020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為78.81%。
(二)就業單位集中。根據遼寧A理工學院2019年和2020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在2019年,有86.75%的畢業生在其他企業工作,有6.48%的在國有企業工作,只有0.78%的在機構和中介工作。在2020年,有84.25%的畢業生在其他企業工作,有7.68%的在國有企業工作,只有2.08%的在機構和中介工作。
(三)畢業生薪酬待遇相對較低。該校2019年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4643元,比遼寧省2019年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5,610元低967元。2020年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為4781元,比同年遼寧省畢業生平均月收入5,920元低1139元。
(一)外部因素
1.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進程緩慢。隨著新型行業的出現以及自主創業等多種就業方式的出現,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不能滿足當前社會需要,改革進程仍需加快。
2.政府對普通高校扶持力度與雙一流高校相比有待提高。普通院校與雙一流高校相比,在競爭中由于受到傳統觀念、資金短缺、政策傾斜等方面的影響往往處于劣勢地位。就政府扶持力度而言,雖然已有相關法律規定:普通學校與雙一流高校同樣得到國家的支持和認可,但在實際辦學過程中,仍遇到很多實際問題。首先,各級地方政府對普通院校與重點院校的扶持力度不同,這使得兩者在工資待遇、社會福利等方面有較大差異。其次,缺乏相對明確的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法律體系。
3.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需進一步消除。現如今有部分單位存在“學歷崇拜”與“學歷歧視”并存的現象,降低了大學畢業生與就業時機的有效匹配。另外,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在招聘簡章中明確規定:應聘者的第一學歷為二本及以上,這樣就直接過濾掉普通高校(三本)的畢業生。
(二)內部因素
1.學習環境狀況不容樂觀。普通院校由于資金短缺等問題導致學校軟硬件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辦學需求,學習氛圍不濃厚,第二課堂活動如學術報告、科技競賽等開展次數不足,交流學習機會有限,實驗室供不應求,圖書資料等資源不足。
2.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合理。如今,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教育背景和綜合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但很多普通高校沒有結合自己學校的校情和辦學定位來設置專業課程,而是照搬重點院校的辦學模式,或在進行專業和課程設置時,未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缺乏實驗、實踐和實習等環節,造成學生畢業后不能適應市場需要,降低高質量就業的可能性。
3.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目前,普通高校教師隊伍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專任教師的學歷有待提升,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偏低;第二,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青年教師和老教師占比高,中年教師占比較少,難以形成傳幫帶模式,進而促進中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第三,部分普通高校由于自身發展的限制,造成中青年教師流動較多,影響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水平。
4.部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高。普通院校的學生,由于入學時的門檻較低,學習自覺性不高,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導致畢業時缺乏應有的社會競爭力。
影響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因素有很多,結合上述研究,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從宏觀角度來說,首先,政府應加強對普通高校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有關的法律體系,進一步提升社會認可度。其次,用人單位應消除偏見,給予普通高校畢業生公平的待遇。從微觀角度來說,普通高校應正視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努力尋求突破口。其次,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和實際市場需求,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再次,開展切實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最后,重視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