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華
(廣東省徐聞縣城北鄉中心小學,廣東 湛江 524100)
美國著名教育家曾說過:生動、輕松的氛圍可以讓情欲具有動機和直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并指導者人的行動。因此,如何借助于師生互動構建出高效、活潑的小學語文課堂,已成為語文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師生互動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眾多互動方式之一,作為一種活躍課堂氛圍的常用方法,通常由教師組織,通過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交互,共同完成課程內容,其目的在于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國內關于師生互動教學的探討起源于一篇關于“難題教學法”的論文,該論文將師生互動稱之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教師提發起互動內容,讓學生做出某件事物、解答某一問題或者協助教師完成某件事情,增強學生的探究空間,發散學生的思維,有效增強課堂氣氛。以下對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特征進行了討論:首先,過程性,師生互動有教師給出任務或者問題驅動,讓學生分析、思考和解決,這一過程具備較強的探究性,讓學生不斷思考和探索,全面提升其探究、交流意識,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培養其自我學習能力。其次,互動性,師生互動教學會給學生創建一個真實的語言交流環境,讓學生學會組織組織員,全面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此外,借助于互動探究,還會讓那些不善于交易或者性格內向的學生具備更加輕松的心態,讓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活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最后,形式和內容的平衡性,課堂形式對于教學而言十分重要,然而形式卻是服務于教學內容,師生互動教學都是圍繞著教學內容開展,所以在互動過程中,要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平衡性,讓學生深刻掌握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讓其表達更加精準。
小學語文教育發展進程較為緩慢,而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其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然而仍有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還停留在傳統階段,“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依然活躍,教師占據主體,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基本處于“零交流”狀態,長此以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會遭到極大的限制。其次,由于小學生心理特點原因,在課堂中不敢、不樂于和教師互動,學生在心理上的封閉性較強,但是內心卻豐富多樣,卻礙于勇氣不敢表達。再加上語文教學本身的枯燥性,整體教學氛圍十分低迷,已成為限制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問題之一。最后,互動模式較為單一,目前很多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性相對較差,課堂中主要以教師主導為主,所以課堂上主要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這樣一種課堂互動模式,教師提出問題后,這一模式下小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思考的動力,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有些學生會等著教師的講解而懶于思考,語文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還不夠深入,大多數是機械化地接受教師傳授的語文知識,不利于小學生學習潛力的激發。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為教,其目的在到達不需要教,教師當然要教,而更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學生逐漸自得之?!鼻榫辰虒W是一種傾向于“導”的教學方法,在開展情境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文本中的對話進行還原,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進而有效參與到學習中去,讓學生敢于、樂于和教師互動,并通過自身學習、探究,促使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形成。比如在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的教學中,學生初步閱讀文本后,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陶罐和鐵罐之間有什么差別嗎?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故事呢?”為相關知識點的灌輸打下前提條件,基礎條件構建好之后,展開控制式練習,此過程中,教師要減少語言傳輸方面的控制,讓學生利用新掌握的語言形式進行具有實際意義的交流。比如,教師讓學生自行搭配成兩人一組,然后讓學生自行組織詞匯和語言展開交流,一位模擬“陶罐”,一位模擬“鐵罐”,然后還原情境對話,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演練完成之后,教師隨機抽取兩人小組進行在全班同學面前完成溝通,并給出評價。這一融合小組交流和情境還原的教學模式具備極大的互動性,學生能夠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并根據教師給出的評價找出實際交際中存在的不足,具有針對性的彌補自己的薄弱環節。
信息技術形象、直觀且容量較大,這一教學模式的出現更多的是傳統教學手段的延伸和完善,通過信息手段的合理運用,能夠極大的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并且能調動學生的感官強化感知,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最終達到強化學生互動意識的目的。比如三年級《海底世界》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海底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千奇百怪、神秘莫測的海底世界,在此情境中內心受到感染,然后再配一段音頻,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受到雙重刺激,真正身臨其境,學生這時的互動意識大幅度提升。其次,信息技術還能讓課文中的內容“可視化”“直觀化”,利用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和圖片展示功能,給予學生良好的體驗。比如在《火燒云》的教學中,文中傍晚陽光穿透云層迸射出彩色的霞光,在以往中,都只能讓學生自行想象,但利用信息技術,就能讓學生清晰的感受到傍晚火燒云的壯闊風景,讓學生在這樣瑰麗的風景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壯麗。學生這時通常積極性大增,教師再提問:“同學們對于視頻的景象有什么感想?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將這些畫面描繪出來嗎?”問題一提出,學生紛紛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互動意識顯著提升。
鼓勵和評價對學生具有很強的認可力,能夠對學生產生很深刻影響,很容易讓學生接受,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鼓勵和評價的方式,消除學生的膽小心理,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敢于互動、樂于互動。比如在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的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上選擇幾個學生來三首古詩進行朗誦,并且分別對他們的朗誦效果進行一個積極評價,“小李,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呢?”小李說道:“老師,我有些部分還朗誦得不夠熟練?!崩蠋熯@個時候就可以多鼓勵他:“你可以把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一段再讀一遍嗎?注意投入些感情試試。”小李于是按照老師的指導重新朗讀了一遍,老師這時就可以對他進行一些適當的夸獎,“讀的真好,比上一次好多了,希望以后繼續加油?!本褪沁@樣面帶和藹微笑的鼓勵,就會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心里“暖洋洋”的,可謂是一舉兩得,并讓學生有一種來自老師的肯定感,并且心里更加自信,讓他們在以后的課程中更加愿意和教師互動。最后,為不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畏懼感”,教師還可以運用肢體鼓勵,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深切關懷,加強對于學生自身的肯定,在得到教師肯定之后,學生的互動意識就會大大增強。比如在“元日”的教學時,詩整體而言比較簡單,它要求學生們背誦和默寫,老師這個時候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一遍,再讓學生們自己在練習本上寫,然后老師在圍繞教室走動,觀察學生們的默寫情況,對于書寫有問題的學生,可以輕輕彎下腰,認真帶領學生再寫一次,規范他們出現的書寫問題。當學生書寫的時候,老師可以豎起大拇指,對他們的書寫成功給予肯定,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讓他們心里充滿暖意,輕松地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學生就會更加樂意與教師互動和交流。
“問題”是師生互動的橋梁,教師通過藝術性提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互動意識,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從而構建出活躍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促使其思維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師要經常性設置問題,增大和學生對話和互動的空間,發散學生的思維,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
1.增強提問的梯度性和趣味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和互動
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腳手架的輔助,能夠達到一個新的學習發展區。那么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認真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強化和學生的互動作用,就需要提前做好問題的預設,所提出的問題要有梯度和趣味性,能夠引發學生的互動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同時,對于語文課堂的生成性問題,教師應該及時理答,從學生所提的問題中層層深入剖析回歸到語文課堂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上。比如,在三年級語文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層次性、梯度性地提出問題,首先讓學生看圖理解課文的大致含義,然后提問:“同學們思考一下,老屋破舊不堪,可為什么就是倒不了呢?同學們聯系課文插圖,預測將會發生什么?”這時學生通常會積極討論并思考,教師再繼續提問:“老屋最后真的倒了嗎?這體現出它怎樣一種精神?”通過這樣一種梯度性提問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互動。其次,為增強提問的趣味性,教師要將語文課堂延伸至生活,例如在“海底世界”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見過海洋嗎?它有哪些物種?海洋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有的同學就會說:“老師,我見過,海洋是洶涌的,澎湃的!”教師微笑點點頭,“這位同學總結的很到位啊,看來對海洋有深刻的體驗呢,其他同學還有什么看法嗎?”這個時候,學生通常會更加積極的討論和思考,師生互動效果進一步增強。
除去教師提問外,為激發學生的互動意識,還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通過引導和鼓勵,使他們覺得“我能行”,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讓學生主動和教師互動。比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教學中,同學們在進行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時,老師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遇到問題時會怎樣解決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學生們這時就會踴躍討論,教師這時再問:同學們先閱讀文本,會產生怎樣的問題呢?學生聯系剛才的問題,積極投入到閱讀中,在閱讀后提問積極性大增,真正敢于提問、敢于和教師互動。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為消除學生不愿意互動、不敢互動的心理,注重“以情動人”,情感決定了教師愿不愿激發自身的教學熱情,能否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和學生建立“忘年交”,對學生進行恰當的交流,尊重學生進行情感的宣泄,將這種情感力量轉換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同時還要批評和糾正學生存在的某些錯誤行為,讓學生及時擺正學習心態,讓其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為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來,教師要盡可能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放松學生的心情,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不僅如此,教師要將語文學習從課堂延展到學生的生活之中,根據學生的興趣來組織不同的有針對性的主題情境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互動興趣。最后,教師也可以設計任務或者項目,根據單元課程主題組織辯論賽,讓學生自己查詢各項資料,準備辯論內容,通過自己的探究來不斷深入進行學習,同步辯論式情境的構建,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課程中來,極大的豐富互動形式。
師生互動是一種活躍課堂氛圍的有效手段,是師生交互的橋梁,在互動中,學生積極性思考、踴躍討論,一個高效的課堂也在互動中得以呈現。因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可利用資源,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營造課堂氛圍,再結合課堂中的互動因素,構建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在互動中真正的活躍起來,真正思考起來,最終達到全面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