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鳳
(黑龍江省興凱湖農場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黑龍江 牡丹江 158325)
全方位的轉型發展包括了從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巿場經濟體制轉變、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變、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變等等,結構轉型和體制轉軌同步并行、相互交織,涉及社會所有構成要素系統的相應變化與調整。在全方位轉型發展中,經濟體制轉型是先導,社會體制轉軌是重點,政府體制改革是突破,黨的領導方式轉變是關鍵。簡言之,經濟全方位轉型發展就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全面性變革。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這“兩個同步”和“兩個提高”是針對當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的,也是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大舉措。
(一)重工業投資過度,重復投資現象嚴重,財政赤字比重加大。由于重工業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和技術含量高的特點,再加上重工業本身的產業關聯十分廣泛,其發展對內需總量增大的拉動效應是持續性的。而政績考核體系中的GDP優先導向促使地方政府紛紛上馬重工業項目,經濟增長過于依賴重化工業投資。2010年,重化工業新增投資占新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幾乎一半。不僅在現期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而且給遠期也埋下了惡性競爭的伏筆。此外,重工業的巨額投資也給地方政府帶來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財政赤字比重加大。
(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還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在生產技術和工藝相對落后的條件下,要實現GDP的高速增長,不少地方采取了以能源、材料的高消耗為基礎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部分地區還出現了環境和生態保護為GDP增長讓路的現象,以環境污染為代價來實現經濟增長。這種落后的經濟發展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沉重的負擔,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沙塵肆虐、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土壤污染等等環保問題日益突出,令經濟增長失去實際意義。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使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接近難以承受的底線,而快速的丁,業化進程,正給我們帶來愈加沉重的資源環境壓力。
(三)社會建設和發展滯后,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我國正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經濟飛速發展,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和經濟發展相比,現在社會建設處于滯后狀態,形成了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相對于經濟建設,社會建設能夠為市場機制發揮最大作用創造更加完善的環境,引導資源由經濟領域向全社會領域配置,達到資源配置更加合理,資源效率更加提高,社會產品分配更加公平。社會建設和發展滯后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收入差距過大,中等收入階層的缺失成為內需不振的一個主要原因;二是城鄉二元結構引致的城鄉收入、教育、醫療、社保等差距,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三是教育和人力資本投入不足,產業結構升級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以做大GDP總量為主要目標追求、以擴大投資規模為重要任務的經濟增長既無法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所在,更不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不改變,就談不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言以蔽之,解決GDP優先導向所帶來的結構失衡、資源和能源消耗過多等深層次矛盾和社會建設和發展滯后等問題,正成為政府轉型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起步階段。為了加快經濟建設,1982年政府機構改革以撤并機構、裁減人員為主要內容。在這次改革中,大批經濟管理部門被撤銷或者合并,其中還有部分改制成為經濟組織。
(二)發展階段。為了適應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1988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正式提出“以轉變政府管理職能為關鍵”。這次改革推動部門管理向全行業管理轉變,著重管理向著重服務監督轉變。應該說這一次政府機構改革的理念已經趨于成熟,但是限于當時市場經濟還不發達、不完善,政府職能轉型還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必然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而繼續向縱深推進。
(三)推進階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與此相適應,政府經濟管理工作的重點必須由計劃進一步向市場轉移,政府的職能也必須做相應的轉型。為了解決1988年政府機構改革不徹底的遺留問題,1993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政府機構改革,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職能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通過轉變職能、政企分開,讓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是這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我,政府機構改革步入了科學化、理論化和系統化的階段。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以經濟全球化為主要特征的當今世界發展變化,能否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的實質,不僅直接關系到能否對正在變革中的世界大趨勢作出正確判斷,而且直接關系到能否正確選擇一條既切合中國實際又適應世界潮流的轉型發展道路。
(四)完善階段。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起來,原有的政府職能與市場要求的差距越拉越大。與此同時,經濟社會轉型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矛盾,諸如國企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收入差距等問題的出現要求政府職能與時俱進、繼續轉型。
從歷次的政府機構改革的內容看,我同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和途徑已日漸明朗,服務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共需要成為政府職能的出發點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