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歌劇是一種以歌唱為主,集音樂詩歌、舞蹈、美術等藝術形式為體的綜合性戲劇形式。20世紀初的中國,為了宣傳白話文,音樂家黎錦暉創作了一種兒童歌舞劇,這是中國歌劇的萌芽。到了三四十年代,為了宣傳抗戰,中國的藝術家們創造了許多載歌載舞的音樂戲劇,例如秧歌劇等。一直到1945年大型歌劇《白毛女》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歌劇終于找到了自身發展的方向,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特征。從此,一種獨特的、被稱為“民族新歌劇”的音樂戲劇形式登上了歷史舞臺。當時的中國傳統戲曲,已經無法滿足觀眾對于現實生活真情實感表達的愿望,而大家對于載歌載舞的戲劇形式又總是非常依戀,于是,藝術家們就創造了這種嶄新的音樂戲劇形式“民族新歌劇”。“民族新歌劇”既不是西方傳統歌劇在中國的翻版,也不是中國戲曲的延續。不但注重歌唱,更加注重道白和表演。當時的演唱以自然發聲為主。歌劇《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它是以全新的內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視角、全新的音樂及全新的演唱,創造了一種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音樂戲劇形式。
1945年,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作為獻禮節目,在中共七大上進行公演,當時年僅20歲的王昆首演了劇中的主角喜兒。作為第一部反映農民階級對抗地主階級,喚醒廣大人民群眾革命意識的歌劇,國家領導非常重視。而當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祖國前景一片光明,淳樸的農民群眾也扭起了秧歌唱起了山歌。人們向往新生活、渴望新時代的革命激情和對舊社會的憤慨,也充分展現在了淳樸的歌聲里。在一切處在革命熱情中的特殊歷史背景下,王昆的演唱原汁原味,民歌味道濃郁,以致后來被稱為“土嗓子唱法”,她的歌聲“樸實純真、一片天籟”。老藝術家王昆將自己的藝術生命融入中國革命救國的歷史洪流當中。她演唱的《南泥灣》《翻身道情》等知名歌曲,給幾代中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在演唱歌劇《白毛女》時,王昆采用了傳統民族唱法和河北梆子相結合的演唱方法。例如在歌劇第三幕第三場中,為了表達喜兒要從黃家逃走的決心,王昆在演唱《我要活》這一唱段時,用到了散板、滾板和導板等戲曲唱法,完全把歌劇想要體現的內容和情緒完整的表現出來。同時,為了突出了河北民歌的地域風格,老藝術家王昆運用傳統民族唱法和河北梆子相結合的演唱風格,讓“喜兒”這一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郭蘭英能在歌劇表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除了有歌劇表演藝術方面的天賦外,與她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郭蘭英從小生活在舊社會的農村,她從6歲就開始學戲,8歲登臺,13歲掛頭牌,成為山西梯子的名角。正因為年少時接受過戲曲老師的嚴格教導,所以在表演上有著很深厚的藝術造詣,對竇娥、小芹、喜兒、劉胡蘭等角色的創作,有很深的生活方面的積累。屬于來自“舊戲班子”的民間藝術家。特別是喜兒這個角色的演繹。成為郭蘭英藝術生涯的經典之作。1946年,郭蘭英在張家口觀看了歌劇《白毛女》,被歌劇中“喜兒”這一角色深深打動,她認為自己與“喜兒”有著強烈的共鳴。因此她演出《白毛女》時總是情不自禁,潸然淚下,導演只好不斷提醒她控制情感。郭蘭英的演唱聲情并茂,在發音上講究字正腔圓,在表演上注重角色的扮演和歌唱的和諧統一,為了表現“喜兒”的剛柔并濟,她一改之前演繹山西梆子時悲壯高亢的風格,用細膩的咬字吐字、強弱有序的氣息控制以及感人肺腑表演,把“喜兒”的“一字新聲一顆珠”表現得淋漓盡致。
雷佳為了演好《白毛女》,塑造好喜兒一角,一邊向老藝術家們學習,一邊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為了使自己更準確地還原“喜兒”這一角色,雷佳跟隨劇組到白毛女原型的誕生地—河北平山縣北冶鄉河坊村,進行采風和生活體驗,她與當地的老鄉同吃同住同勞動,她認為,雖然并不是每一個生活細節、每一種勞動體驗都能化用到舞臺表演中,但是這些體驗奠定了她對人物的認識和感受,喜兒的質樸、聰慧、孝順、倔強等,逐漸融入雷佳的骨子里。從一位純潔的貧家少女,到深陷惡霸家中受盡折磨的丫環,再到深山古廟里的白毛仙姑,最后到滿腔憤怒的白毛女,雷佳深入剖析喜兒的心路歷程,注重以歌聲和表演向觀眾傳遞時代的氣息。雷佳演出的《白毛女》在“山洞”這場戲中,新加了《我是人》的唱段,雷佳的演唱悲憤中不失深情,唱出了人的生存權力這一新的內涵,此外還新增了喜兒與大春的二重唱,雷佳用起伏不斷的、傾訴式的唱腔,凸顯了愛情主題。對藝術家來說,擁有一整片森林,才能為觀眾展現一棵大樹。雷佳對《白毛女》等民族歌劇的精湛演繹,是她多年來音樂學習、積淀的結果。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雷佳系統學習了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歐洲藝術歌曲和歌劇作品的代表作,同時注重向中國戲曲等姐妹藝術那里尋求靈感,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正如音樂家趙季平所說,雷佳立足前輩藝術家的智慧創造,基于中國聲樂、歌劇的創演經驗,其技術難度與藝術表現代表了中國聲樂的世界視野,唱響了中國聲樂的世界聲音。
老藝術家王昆的表演極具傳統的民族特色,她的“土嗓子唱法”使得她的演唱民歌味道濃郁,直接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使人們久久難忘。對《白毛女》中喜兒的角色有著感同身受的王昆,幾乎是本色出演,使得她所飾演的“喜兒”有著無可替代的真實感和無比的感染力;先感動自己再感動他人的藝術家郭蘭英,在傳統的唱法上融合其自身的舞蹈、戲曲等表演手法,使她在表現音樂藝術形象時能夠將“唱”“演”完美融合,她所飾演的“喜兒”風格異常鮮明,在臺詞、表演、聲樂等方面都有了開拓性的創新;歌唱家雷佳在《白毛女》中的表演不僅吸取了民歌、戲曲和民間音樂的特點,還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既傳承的了老一輩藝術家演繹此部歌劇時那些深入人心的經典,又為此部歌劇增添了新時代的氣息,為年輕的一代欣賞歌劇《白毛女》注入了新的活力。藝術家們對于“喜兒”熱愛,證明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驗證了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只要與時俱進,便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經典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