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彤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農村環境治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然而,中國農村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治理相對滯后。農村環境衛生服務的缺失是造成城鄉居民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這對農村人力資本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從而可能引起城鄉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趙連閣等,2018)。探尋有效的農村環境治理方式、保障村民群眾的合法生態權益,不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而且也是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基本要求(沈費偉,2019)。
農村生活污染。主要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帶來的污染(盧思齊等,2019)。目前隨著農村生活水平漸漸上升,村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日漸提高,以致農村生活垃圾從數量、品種上均成倍增加。但是農村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依舊薄弱,依然按照以往的生活方式,將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在鄉村道路兩旁、池塘邊、溝渠邊或直接排放到湖泊、河流中,從而使得農村生活污染日益嚴重。
一方面,使用農藥,加劇了農村水體環境的污染。在陳婉馨(2013)的統計中,化肥中氮肥的使用量占總量的50%-70%,但其利用率很低,僅占30%,剩下約有70%的氮素進入了環境。另外,農業生產使用過的農藥瓶、化肥袋、大棚塑料薄膜、塑料袋等隨著垃圾到處亂扔或者直接填埋在土壤中,不僅占用大量的土地,還會造成土壤污染。
另一方面,生物能源的不當使用也會加劇農業生產污染(梁盼等,2016)。大量農作物被村民棄置不用,或隨意堆放,或就地燃燒,不僅嚴重影響交通、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還極大程度上造成了水環境、大氣污染。特別是秸稈燃燒、生活垃圾的燃燒產生的大量煙氣中含有有害氣體。
一方面,對于農村居民來說,在農村地區,房屋以及院外的地是公共環境,由于沒有明確規定誰具有責任對它進行管理,因此造成無人管的狀態。在自家環境尚未破壞之前,人們是不會對其進行保護。
另一方面,對于企業來說,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屬于公益性強的公共服務,其投資產生的是公共物品,不能直接在市場上得到回報。加之行業發展水平低、投融資渠道狹窄、投資回報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企業等社會資本方缺乏自發進入市場的內生動力。目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供給主體單一,設施投資和建設多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動,不少地區已建設施仍由鄉鎮政府、村組直接負責運行維護,企業和村民參與度不高,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有限(于奇等,2018)。
首先,在環境治理的資源分配上,城市和農村在資源的享有上是有差距的,從地域上看,有的農村分布在深山之中,且分布不均,交通不便,導致它們在享有公共服務資源上注定是少于城市。有限的資源與農村村莊的分布之間存在的矛盾是對農村環境治理的一大困境(李春燕,2018)。
其次,在相關法律制定上,中國有諸多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但大多都是針對城市而言的。針對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沒有獨立的、專門的法律、法規(劉常儉,2016)。雖然有些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規定了保護農村環境的措施和制度,但其中有些與農村具體情況并不相符(花明等,2014)。除此之外,目前我國農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對法律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對于環境方面的法律更是知之甚少(董小玲,2019)。
1.農村環境自治治理模式的含義。申娜(2018)認為,農村環境自治是指,農戶通過設立契約或者制定相應規則,來管理與自己相關的環境事務。農村環境自主治理模式打破了以往單一的管理方式,將環境管理主體的角色賦予農戶自身,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
2.農村環境自治治理模式的意義。一方面,在農村、在鄉間,法治的作用遠遠不及村規民約對于民眾的約束力。因此,為了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更需要農村自治的力量(申娜,2018);另一方面,農村自主治理組織具有信息的直接性和充分性以及自發秩序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優勢,在一定條件下,自主治理制度是節約交易成本和富有效率的(李穎明等,2011)。農村本身是一個熟人社會,生活在同一地域的農戶之間互相了解互相熟悉,在涉及多個個體同時參與和面向小規模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可以通過彼此信任、尊重以及有效地溝通、交流而實現不同形式的自主治理。(申娜,2018)。
目前,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很多學者認為應該發展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治理模式。政府、市場和社會各司其職,又相互補充,通過制度建設實現三者的協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沙占華,2017)。政府失靈的領域,由市場和社會補充,三種機制的相互補充、共同作用,才能克服政府機制一支獨大帶來的解決生態問題力不從心的困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
由此可見,在農村環境的整治中,引入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合理模式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總結以往關于農村環境研究的文獻可以發現,目前在農村環境污染現狀、污染類型等方面的研究已很全面,但關于農村環境與農村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尚有欠缺,并且目前針對農村環境治理的解決方案,很多都停留在理論層面,還需要通過實踐去檢驗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