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
(渭南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清華大學張德教授在《企業文化建設》一書中提到了“文化力”的概念。“文化力就是組織文化對組織管理的作用,它包括導向、規范、激勵、凝聚、約束、輻射等方面”。由八個方面組成:(1)企業目標的牽引力;(2)企業哲學的指導力;(3)企業宗旨的號召力;(4)企業精神的凝聚力;(5)企業道德、企業風氣和企業制度的規范力;(6)企業風俗、企業典禮、儀式和企業活動的感染力;(7)企業標識和企業旗幟、企業容貌、產品外形與包裝的形象力;(8)企業公共關系活動的輻射力。
美國學者伊查斯·愛迪斯在《企業生命周期》一書中認為,企業的成長與產品生命周期一樣,存在生命周期現象;在企業中“存在著被稱為組織動力的東西”,就是企業文化力。愛迪斯用執行功能(P)、行政功能(A)、創新功能(E)、整合功能(I)的相互依賴關系來描述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企業文化的特征,作為分析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特征的工具,作為預測企業行為變化的工具,解釋企業老化的原因。
企業老化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企業失去了內部變革的動力。隨著企業的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逐漸出現了靈活性的減少和控制力的減弱。而靈活性與控制力又是創新精神的重要變量。有四種主要因素會通過影響創新精神,從而改變企業的意識:一是企業的管理層把期望值視作滿意值;二是企業所能夠占有的市場份額達到了最大飽和,隨著而來的只能是走下坡路;三是領導風格沒有隨著企業的成長而改變;四是企業結構的機能沒有隨著企業的成長而改善。總而言之,企業會老化,是因為企業內部沒有了變革的干勁和動力。可以說,企業文化力代表了企業的生命力和生長活力。企業老化現象是一種企業文化力衰弱現象,既反映了企業文化創新的牽引力減弱,反映了企業市場適應及應變能力的減弱,又反映了企業文化中負能量的增強。
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一書中,約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總結了他們在1987-1991年期間對美國22個行業72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狀況的深入研究。他們認為,市場經營環境的變化會導致一種對企業經營業績不利的企業文化的產生;所有長期經營業績優異的企業及其文化都具有一種注重企業構成所有要素的價值體系。但是,一些在市場份額中有優勢地位的企業,招聘不甚了解企業發展方向、經營策略、企業文化和企業激勵機制的高級經理人員,不重視顧客、股東和員工等企業構成要素的價值,使得企業開創階段的集體主義意識逐漸淡薄,原有經營行為的消失,產生了病態的企業文化。這種病態的企業文化具有因循守舊、驕傲自大、不思進取、墨守成規等特征。病態企業文化的這種特征對企業的變革具有阻滯力甚至是削弱力、破壞力。
我國一些企業在創業階段,因為一些特殊環境條件,如政府的政策扶持與保護,或者持有某種產品專利,或者具有較大市場份額,使企業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但是,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或者市場份額發生變化時,這些企業卻沒有變革自身的企業文化,沒有形成靈活適應市場環境的企業文化。主要表現是:一是經營思想落后,守成思想嚴重,缺乏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二是經營理念落后,多關注自身盈利,少關注消費者的需求。三是一些家族企業,經營方式落后,過分集權,裙帶關系嚴重,根本忽略了雇員的利益,沒有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用恰當地策略來凝聚雇員,降低了企業文化凝聚力。四是企業經營管理制度不系統、不完備,甚至有互相沖突的理念。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的市場適應及應變能力沒有增強,就會導致企業難以持續健康成長,甚或發生夭折。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管理的要素,可能有兩種形成過程:一種是自發的形成過程,一種是自覺的形成過程。自發形成的企業文化,因缺少企業領導人對其有計劃的引導和培育,往往處于混亂狀態。自覺形成的企業文化是由企業領導人自覺培育的。在我國企業中,在企業的求生存期,企業文化往往呈現出一種自發生成形態。一方面,表現為零星的、片段的文化現象,只是部分員工的價值觀念、個體意識、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個人習慣;另一方面,企業家的經營理念沒有被員工所認同,企業家沒有引導員工把那些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向上的行為方式整合為共享的價值觀和群體意識,會導致企業的成長受到影響,企業文化所起作用很可能有正向作用力,也有負向作用力。這樣一來,就會播下了病態企業文化的種子,以致影響企業產生未老先衰現象。這說明企業如果忽視企業文化建設,就會導致企業文化力薄弱,難以形成良好的市場適應及應變能力,影響企業的健康成長。
實踐表明,在企業的生命周期當中,企業老化固然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和自然規模,但正因為如此,企業才需要加強企業文化力的建設,在企業文化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將員工中積極的文化、價值和心理因素進行引導性整合,使之成為企業獨具個性化的管理模式,使之成為具有良好市場適應能力的企業文化。通過企業文化力的建設,預防和解決企業老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