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豪 李松山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自然資源,河道是水流的載體,黨的十九大提出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并要求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水污染防治,建設美麗中國。近年來,盡管很多城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水體的防污治污建設,對緩解城區的水體污染起到了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加、城區范圍的逐步擴大及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未能阻止城區水體水質的繼續惡化。根據《2018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地表水質量相對2017年水質明顯改善,然而全國地表水1935個水質斷面中,Ⅴ類及劣Ⅴ類水質占比仍高達11.4%,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改善城市河道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系統功能、構建綠色生態空間、提升周邊居民生活質量,開展城市河道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刻不容緩。
城市的水資源不足主要是指可用的生活水資源比較匱乏,很多城市都是圍繞著水源發展和建設的,河道是城市生活、生產的淡水資源來源。但是河道并沒有足夠的環境穩定性,自身生態調節能力比較差,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工廠污水、生活廢水排放到河道當中,城市河道的生態調節能力差的問題也就浮現了出來。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河道的水環境問題是在不斷增加的,很多城市河道水資源不能滿足飲用水的要求,甚至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用水標準。這就導致水資源匱乏的問題不斷加重,影響城市的正常生活。
由于河道自然形態因素和城市建設的原因,造成河網自然不貫通,水系溝通弱、水動力差而出現的“死水”現象,嚴重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另外,因城市建設為了修路方便或其他原因,將明河改成暗河,而在河道中出現了壩基、涵管、涵洞等構造,直接增加了污水堆積在涵管內的發生概率,產生了各種有害氣體,不僅影響了河道的綜合生態環境,同時也危害了周邊居民的身心健康。
城市河道的修復首先需要結合河流的天然生態體系,因為河流的周邊包括實地在內都有各種不同的生命,但是由于城市人類活動的原因,改變了河流的周邊環境,造成河流之外的生命差異性在不斷增大。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活需要,會對河道周邊進行防洪、用水、土地的改造,造成其他生命體的生存空間減小甚至消失。因此,進行河道修復時,必須要尊重河道治理的自然規律,合理利用河道的資源,有效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保證其他生命體的生存,促進河道生態環境的穩定。由于河道本身也是一個由多種不同生命體構成的生態系統,所以在修復時需要確保其中的生態建設能夠和人類的生活相平衡,以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由于物種的種類豐富,生存要求比較復雜,所以恢復的過程中需要以系統治理作為基礎,減少外部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推動河道多元化體系的建設。
在進行河河道整治工作中,河道的環境修復同樣是重要的工作內容。河道生態修復除了依靠水生生態系統本身的自適應、自組織、自調節能力以外,可以采取人工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使水體恢復到原有的生態功能。修復最后要達到的目的是重建水體受損傷前的物理條件,截斷或減少污染源,清除水中化學污染物,使生物類群多樣化。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由于河道中均已出現劣質類水體,依靠物理修復和疏浚技術已經不能夠達到河道生態修復的要求,而化學修復技術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主要采取生態修復技術實踐進行了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在楊岸河河道整治過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生物修復工作和生態系統營造工作。所謂的生物修復,就是通過曝氣復氧、生物膜法、高等植物修復等先進的生物技術,改善河道的生態環境,同時通過有效的水動力增強措施提高生物修復的效果;達到最終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目標。
水質改善通常包括水力調控、人工濕地、生態浮床、曝氣增氧和水生動植物群落構建等措施。水力調控主要是引入清潔外部水源或通過工程措施加強河道水體交換,增加水體溶解氧,提升河道水動力和水環境容量。人工濕地和生態浮床主要是通過在淺水區和水面種植栽培多種觀賞型水生植物,通過植物過濾、微生物降解、水生植物吸收水體中的氮磷污染物、有機污染物和部分藻類等,進而凈化水質。曝氣增氧通過采用人工的方法向水體中充入空氣或純氧,提高水體中溶解氧的濃度,抑制厭氧菌的繁殖,增加好氧菌的繁殖速度,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根據河道特點可選擇噴泉曝氣、推流曝氣、鼓風曝氣和納米微氣泡曝氣等曝氣方式。通過構建水生動植物群落,可確保河流水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順暢運行,維持整個系統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進展,城市的水環境污染會越來越嚴重,會直接威脅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必須要緊迫進行河道的治理工作。所以,在對河道的治理工作當中,一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同時也要通過應用科學技術來夯實河道生態基礎,不斷探索合理的措施,充分改進河道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