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夢
(大連市普蘭店區徐大屯中心小學,遼寧 大連 116000)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推進,學校教育在關注學生學習成績提升的同時,更加關注的是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所應必須具備的協作與溝通能力、交流與配合能力、獨立與適應能力等決定學生未來發展的核心素養。在合作學習模式當中,一個學習小組就像是一個小的團體,學生需要在這個小組中依照自己的優勢特長,找到自身的定位,并積極發揮自身在小組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與組員溝通、交流、協作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掌握了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所需的溝通與交流能力,提升了自我表達的意愿與勇氣,也學會了耐心傾聽與贊同,這些良好素養,都是未來提升社會競爭力,增強個人綜合素質的必要條件。
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及自我驅動力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了學生對教師的過度依賴,不利于個人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而通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在小組內就某一英語學習主題進行充分的探究,積極表達自我觀念,主動發起學習任務,獲得學習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帶動了英語學習效果的提升。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趣是驅動學習結果的最大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烈、學習與吸收的能力較強,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小學學生的這些特質,進行科學的合作學習設計,可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在小組中不同的優勢,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得以發揮,那么學生將會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并內化為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改變對英語學習的刻板印象,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
小學英語合作學習教學的順利開展,應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分組安排及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建立上,一般來說,按照六名學生為一組的方式進行分組,分組時教師在綜合考慮學生特點的同時注意尊重學生的想法,確保分組工作能夠基本滿足合作學習的需要和學生的意愿;分組完成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內的分工,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鼓勵學生積極溝通,主動承擔起小組合作學習的責任,為小組合作學習貢獻力量,建立學習秩序與規定,從而為后續的合作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有效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組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通過有效的引導,設立科學的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方法進行任務的細分,倡導小組自主討論及探究,針對英語學習中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方案,通過思想的碰撞和溝通協作,共同形成結論,從而提升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以外研版小學三年級上冊Module 8 Unit 2《Where’s the cat?》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開展本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準備趣味的教材教具創設游戲情境,在課上帶領學生開展“藏貓貓”的游戲,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將可愛的玩具小貓或自己的物品藏在書包、袋子、課桌等物品里,由一位組員發出提問:Where is the cat?其他組員在教室里尋找物品,并使用英語表達物品的位置,如It’s in the bag/It’s under the desk等,通過將趣味的游戲融入小組合作學習當中,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本課的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的設計時,可以有意識的安排一些小組競爭的游戲或活動,并設立一定的小組獎勵機制,通過這樣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的項目中來,激發小組的榮譽感,增強小組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良性競爭,打造極具活力的合作學習氛圍,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從而實現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要確保英語合作學習效果的落地,應首先保證每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都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并能夠有所收獲,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合理的制度激活小組活動,提高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才能夠保證合作學習的效果得以實現。如教師可以采取輪流發言、輪流提問、輪流管理的方式,在每次進行小組發言、小組提問或討論時,安排不同的學生進行組織、表達和協調的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每個學生的參與性,鼓勵學生主動承擔起小組合作學習的責任,通過良好的溝通協作提升學習效果,并循序漸進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為合作學習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
合作學習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工作的互動性,加強同學間的交流與溝通,打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打造與英語學習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