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娥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58)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教育普遍重視理論學科建設,但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校課程和學生生活脫節。因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小學課程也得到了改善,必修課社會實踐課增加。大部分小學增加了社會實踐課,但不是所有老師都熟悉這門課。一般來說,部分老師采用以往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生的理論教育,不注重社會實踐教育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此外,基于上述問題,作者直接分析了開發小學社會實踐練習課程的教育活動策略。
在教育過程中,很多老師把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過程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實際活動以特定領域的知識點為基礎,學科老師引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加深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社會實踐課是專業綜合實踐,老師帶領學生參與主題的活動。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學科知識綜合相關知識。根據新知識探索兩者的差異,老師在開展社會實踐課程時,首先讓學生了解課程主題,然后讓學生圍繞主題開展實踐活動,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知識利用能力的教育目的。比方說,帶領低年級小學生進行國旗識別主題活動時,詢問學生是否對各國的國旗有相關的了解,在語文課上學習了關于國旗的課文,在音樂課上學習了關于國旗的歌曲,在美術課上畫了國旗,在實踐課上記錄了國旗。并且讓學生將自己了解的過期知識進行記錄,在這期間,老師起到輔助作用,對學生的國旗知識進行補充,在開展這一主題課程的同時,還讓學生接觸到了與愛國主義相關的思想教育,使學生能夠綜合利用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多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獲得的知識大部分是老師傳授的間接經驗,學科老師很少安排時間讓學生直接獲得經驗。社會實踐過程可以克服這個問題。現在大部分小學生在家里和老師的保護下,很少接觸社會上各種類型的人和事。有些學生不知道生活常識,被保護得很好,導致學生對社會知識了解少之又少,這種情況不利于學生更好的發展。因此,老師在社會實踐課上指導學生開展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比方說,組織學生在社會上就一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并且可以進行多種類型的問卷調查,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無縫聯系。另外,帶領學生去做手工藝品,告訴他們有關操作的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和學生一起去農村,組織學生像農民一樣在田間勞作。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本來就是學校簡單的知識學習,讓學生的手、腦、身體共同參與,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的靈活展開,作為合格的優秀綜合實踐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學習,好好參考,好好總結,提高教學效率。在小學教學中,部分學科的老師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開展教育,不可避免地采用場景教學模式。但是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很少,老師的語言表達不足,可能會對場景感到困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老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學習進度選擇代表性的場景進行課程。在教育過程中,可以提前帶領學校的實習基地進行教學,帶學生去實習基地制作場景,讓學生增加生活體驗。比方說,當小學生學習機、兔子、籠子這個數學問題時,就可以讓學生在練習基地發揮作用,幫助理解這個問題,要求扮演雞、兔子角色的學生說出自己角色的特點和相關句子,讓學生復習學過的知識點。創造情況,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理解所學內容,同時學生也可以致力于活動,保持熱情,培養學習興趣。
加強課外實踐,創新教育方法,老師可以將教科書知識、創新教育方法相結合,將實踐活動從課堂轉移到課堂上,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另外,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課堂上抽象的綜合實踐知識塑造成更具體的形象。通過基礎知識的教育,學生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基本問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比方說,老師可以脫離“折線”統計指導課程,讓學生通過豆芽學習相關的綜合實踐知識。目的是觀察豆芽的出生狀態,記錄豆芽的成長狀態,最后將數據轉化記錄為折扣統計圖,通過課外教育,讓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體驗豆芽的成長狀態,最終獲得折線統計圖。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施相關折線指導教育。信息技術使學生能夠繪制更多的折線地圖,分別顯示不同的信息,增加學生綜合實踐知識的積累。老師也可以說線圖的優點。折線圖直觀地顯示數據的變化趨勢和范圍,反映每個數據組之間的變化。此外,在實踐活動課上,由于學生很難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時間活動,老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提高實踐活動的效率,改善老師的課程設置效果。老師在教育實踐中的創新和加強課外教育有助于學生改變對綜合實踐枯燥知識的理解,實現綜合實踐的獨特魅力,提高綜合實踐質量。
結束語:總之,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知識充足、不能使用的學生不再是學校教育需要培養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知識,全面發展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