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帥
(大連市普蘭店區徐大屯中心小學,遼寧 大連 116000)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并不像中學語文那樣復雜,其教學內容主要是語言表達和漢字書寫等方面。近年來,新課改教學目標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外,還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升情感素養、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等,此時,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而閱讀教學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的能力,形成自己對待事物獨特的想法和見解,還可以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發展思維和心理,提高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同時,優秀的閱讀能力還能夠強化識字、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閱讀教學的指南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由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比較強,且長時間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大多數小學語文閱讀沒有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即便是有,也往往以課本教學要求相融合,不具備針對性和專業性。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知識的理解處于茫然階段,教師在上課時給予學生的大多是目標型任務,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并經過短暫的思考后,教師公布答案相對照,學生沒有獨立自主思考的空間,也并不理解作者深意和文章內涵,久而久之學生也便失去了閱讀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閱讀量不足,不僅體現在學生方面,也體現在大多數教師方面。學生方面:部分學校、家庭更多地看重分數而忽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壓制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以及缺乏良好閱讀習慣;此外大部分學生每天用于課程學習的時間至少要8個小時,沒有更多精力閱讀課外書。教師方面:教師的教學負擔過重、自主閱讀積極性差、閱讀類型單一和閱讀渠道較窄等原因導致教師閱讀量匱乏。
閱讀技巧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學生缺乏閱讀技巧,在遇到生詞時,將出現以下問題:不能夠結合上下文猜測詞義;不善于根據上文內容去預測下文的內容,即使預測也不一定準確;無法尋找句中的關鍵詞,識別重要的語法和標點線索;在閱讀段落時,找不準主題句,判斷不好段落、各句子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逐漸失去閱讀自信心和積極性。
“學習語言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技能”,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閱讀能力,正所謂“書讀萬遍,其義自見”。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指路標,是引領教學方向,保證閱讀教學計劃有效開展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現實發展狀況及心理狀態,同時考慮清楚教學內容和教材情況,安排教學實踐活動。在實際展開教學時,還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調整教學目標和方案,安排教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和世界觀,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首先,要以教材內容為基準,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和習慣,盡量做到熟讀成誦,尤其對一些典范作品、精要篇章,一定要多讀、細讀、精讀,才能感受文章作者的用意和思想,才能吸收其中之精華,才能達到由“量變”到“質變”的目的。其次,讀書既要精專又要博覽。教師要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指導,擴大學生讀書范圍,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在經歷遍數多、篇數多的歷練后,提升其想象思考能力,進而達到更高閱讀層次。
語感的培養,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在閱讀指導過程中應重點對學生進行整體閱讀教學指導,同時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使學生能夠感知整體課文脈絡,明確課文所闡述的內容、道理以及修辭技巧、詞語運用、句式規律和情感寄托等,使學生感受作者行文整體思路。一篇文章里,字、詞、段、篇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從整體結構上去領會文章,好好讀、讀得好才能深切感受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才能獲得培養語感的最佳效果。例如《鳥的天堂》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大榕樹濃筆重彩的靜態渲染和鋪天蓋地的鳥巢的動態描繪,使學生懂得事物的靜態和動態,注意事物的聯系,理解哪些是事物的靜態描寫,哪些是事物的動態描寫,就可以把文章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徹,進而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推進,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設置方面開拓創新,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模式,以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創新課堂。因此,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不再只著眼于課本教學內容,而是更多關注學生關于語文的發散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