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秀 陳士部
(1 宿州市第九中學名師工作室,安徽 宿州 234000;2 淮北師范大學信息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韓愈《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論是“傳道”“授業”還是“解惑”,其背后都牽涉著如何處理好“教”與“學”兩者關系的問題,恰如呂叔湘先生所說的那樣,“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掌握學法,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在這個問題上,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安徽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謝海生老師用自己三十多年的從教經驗為我們展示了其中的教育教學奧秘。謝海生老師還是“埇橋區初中語文謝海生名師工作室”首席專家,作為工作室的成員,筆者擬結合觀摩謝老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場景,聆聽他指導青年教師的心得體會,以及拜讀他教研論文的感思體悟,來回顧他的教書育人之路,以就教于謝海生老師和各位同行朋友。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關系,一直是懸而未決的教育教學難題,語文教師往往陷于顧此失彼的兩難境地。特別是“國學”熱的文化語境中,如何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傳統美德與語文教學“潤物細無聲”地結合起來,就是我們必須直面的教育教學使命。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本是一體的,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與語文核心素養的要素之一“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正相契合。
謝海生老師用自己諸多的教育教學案例給我們作了堪稱經典的示范。他強調,語文教師應當把自己的教學思維扎根于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厚土壤中,用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心”去解讀文本,實施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雨露中浸潤精華,汲取豐富的營養。比如,何其芳《秋天》既是一個文學文本,同時又是一個普及傳統文化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謝海生老師聯系課文不僅讓學生體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傳統農耕文明畫卷,還引發學生想象農家、漁家們秋季的精神狀態,并且師生還共同賞析詩中的色彩、聲音所體現的古典文人畫、古典音樂的特點。這樣一來,語文知識傳授與人文精神素養互動生成,前者因后者而變得情趣盎然,后者因前者而顯得更為深切,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略文本意境創設的古典意蘊之美,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氤氳開來。可見,語文教師只要有一顆文化傳承的“中國心”,現代文照樣可以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對于語文教學來說,語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完善的知識結構是極其重要的。
至于課文中的古典詩文更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平臺。謝海生老師傳授古典詩文已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同時每篇詩文的教學設計又別具一格,靈動自如,教學效果俱佳。在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教學中,謝老師設置出“吟讀,感受聲韻”“說讀,理解文意”和“析讀,走近人物”等主干環教學節,逐步引導學生感知文本、領悟文意,既讓學生掌握了相關文言文知識,又讓學生在習得語文知識之中體認到陶淵明的高潔品格與超脫的人生境界。而在授課李白《行路難》時,謝老師更為注重詩篇中重點字詞的賞析和比喻、用典等表現手法的剖析,善于啟發學生在文本細讀、細品中妙悟詩篇的情感意蘊,并基于龔自珍《己亥雜詩》和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相關詩文的拓展品讀,更能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傳統人文的心路歷程。
正如謝海生老師常說的那樣,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能有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信心和責任心,自己先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好者、研究者與傳播者,根植于“中國心”,浸潤于“傳統味”,就一定能夠幫助學生成為堂堂正正的、原汁原味的、有民族文化自信的中國人;語文教師應該傳中國人的道,授中國人的業,解中國人的惑,這正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謝海生老師之所以能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好者、研究者與傳播者,是得益于他的耕讀家學傳統。宿州廣播電視臺公關頻道《悅讀時間》第七期對謝老師作了專題報道,“盡孝須及時”的家訓承繼了中華傳統美德,“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春節對聯更是凝聚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依托這種濃厚的家學傳統、家訓文化,謝海生老師才能得以將課堂變成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穩實平臺。同樣正是如此,謝海生老師撰寫、刊發了教研論文《根植“中國心”,浸潤“傳統味”——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維的文本解讀例談》(《現代語文》2017年第10期),以回應當下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語境,并在語文教育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新中國七十年語文教育歷程讓人感慨萬千,語文課究竟該怎么教才能保有“語文味”至今仍困擾著我們。其實,“怎么教”的背后有一個“怎樣學”的學習主體訴求。謝海生老師深切認識到這個問題,他反復向我們強調:語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學生的實際,研究“怎樣學”,即研究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和方法;要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學習指導,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并運用語文學習的規律和方法。“怎樣學”的要旨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捕捉“語文味”、感悟“語文味”,借用語文教育家錢夢龍先生的話來說,即“語文,就是老老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
在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上,謝海生老師融匯魏書生、洪鎮濤、余映潮和蔡澄清等名師的教學經驗,自成一家,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教育教學理念,他在教學上的丹心妙法值得我們借鑒。我將謝海生老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暫且概況為“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一體”就是立足于課標,樹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教學宗旨;“兩翼”就是經由融合滲透來指導語文學習方法,經由遷移運用來變通語文學習思路。在這里,“一體”是教學實施的根基點,是教學功效的回落處,而“兩翼”則是由“一體”生發出的相輔相成的具體教學路徑;兩者圓合自成,形成了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課堂教學節奏,而語文教師無形中成為了“被動教”與“主動學”的“兩棲人”。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掌握學法,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呂叔湘先生對“教學”的“別解”,恰恰道出了“一體兩翼”教學模式的真諦。
我曾有幸聆聽、觀摩了謝海生老師執教《藤野先生》的公開課,以此為例,可以見出“一體兩翼”教學模式的實施全景。限于篇幅,我們只能選取其中“一翼”,即謝老師是如何通過遷移運用來變通學生語文學習的思路的。首先是,引發學生認知“偉大”一詞體現魯迅對藤野先生由衷的感激和贊美之情,找準了“偉大”一詞就找準了理解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形象的“核心點”;再者是,由此去把握魯迅先生演繹藤野先生“偉大”人格的兩個關鍵點,即重溫“異國師生緣”和理解“人生轉折點”;最后自然就是,立足于閱讀教學環節,設計出兩個關鍵點中間的契合點,也就是“在東京的所見所聞”“匿名信事件”“電影事件”與藤野先生的密切關系。至此,學生即可在整篇課文的感知中將藤野先生的“偉大”人格和魯迅先生的愛國思想有機融合起來。可見,“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與能力。
琦君《春酒》這篇詩化散文的教學,謝海生老師同樣啟用了“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針對課標,先是“識春酒,知文意——整體感知”,再是“品春酒,賞情趣——深入理解”,后是“醉春酒,悟深情”。整個的課堂教學就是從教者導引學生感悟文本,在富有層階性、整體性的教學思路中,讓學生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溫暖甜蜜的家鄉味、春酒味、風俗味,這不正是我們苦苦尋覓的“語文味”嘛!我從謝海生老師“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中,感悟頗多,受益頗多。語文教師確實要精心指導學生強化自主學習意識,讓他們掌握好的學習方法、融通學習思路,以此來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緣于此,在《中學語文教與學》《中小學教材教學》和《語文教學通訊》以及《中學生作文指導》等刊物上,謝海生老師發表的《語文新課程學法指導例談》、《<移石>賞讀》和《激發學生作文熱情的幾點嘗試》以及《細致入微融情于景——例談如何把景寫活》等多篇教學論文,都值得我們仔細研讀、揣摩。
對于基礎教育來說,雖然“應試教育”遭人詬病,但畢竟中考、高考語文都是學生不可回避的成長界標。如果學生在中考、高考中不能取得滿意的語文成績,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便不能贏得社會的認可,無論如何,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素質也好,磨礪教法、培育語文素養也罷,最終都要歷經應試的瓶頸。語文教師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默識家長的精神訴求,擔當為國家選拔人才的神圣使命。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謝海生老師可謂是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養出大量的棟梁之才,學生可以說是他靈動教育教學理念的脈搏。謝老師積極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書育人,敬業愛生,在培養人才等方面成績突出:指導學生參加安徽省首屆“新華教育杯”中學生作文大賽獲初中組三等獎,《語文報》第二十一輪“五星賽場”競賽獲“優秀指導獎”,指導學生參加第六屆“新蕾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銀獎”;2014年6月,王聰同學榮獲“全市第三屆十佳優秀少年”稱號,2011年10月《安徽青年報》第8版“最文學”整版發表謝海生擔任輔導教師的學生文學作品;另外,留美博士劉亞冰、中科大高材生劉鵬、中國人民大學高子怡、上海交通大學劉京京和北京大學卞雯等同學都曾是他的得意門生。
謝海生老師是如何取得這些令人矚目的教育教學業績的呢?雖然他非常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是耿耿于學生的語文分數,但他并不忽視利用考題的剖析來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說,只要丹心在身,追求盡善盡美,那么應試教育何嘗又不是教書育人的良好路徑!比如,針對2017年安徽省中考命題作文“這就是我的承諾”,謝海生老師特撰文予以剖析。他著眼于當下文化語境,指認了作文命題的開放性內涵,讓語文老師和學生都能以廣闊的視野來認知題意,活躍了人們的詩性思維,并且從反面指出忽視導語和主體性迷失的“審題誤區”,從而深化了我們的眼界。即使是應試教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其實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一體兩面,相互涵養,只要契合學生的心智特點,教育教學的目標完全可以達成。此外,實際上,教師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同樣是教育教學事業取得實效的保證,在這方面,謝海生老師也傾注了自己的心血。作為“埇橋區初中語文謝海生名師工作室”首席專家,謝老師對工作室每位老師的每次參賽,從分析教材到構思教學、從教學文案到板書設計和PPT制作,從文字修改到口頭示范,從語言表達到態勢語輔助,從理論依據到操作運用,謝老師都是團隊主力,全程跟隨,真正做到了理論指導、技術參與;知無不言、有求必應;變身學生、模擬陪練。可以說,每位青年教師所取得的成績都傾注了謝老師滿腔心血與無私奉獻!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宿州九中語文組王曉娟、武艷秋、楊佳寅、李守英和張金鳳五位老師分別獲得安徽省語文優質課大賽一、二等獎,全國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一二等獎。青年教師的成長之路灑滿了謝老師的辛勤汗水,一花獨秀難為春,謝老師的培菁工作切實地提升了青年教師的學識水平和教學能力,為宿州第九中學快速又健康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印度詩人泰戈爾寫過這樣的詩句:“天空沒有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春雨潤物細無聲,從教三十多年來,謝海生老師對同事、對課堂、對教研、對學生已經有了一份割舍不掉的情結,因為這些已經融入了他整個的生命之中。謝老師常說:“人活著,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責任!”謝老師充分展現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良好形象,他的教書育人之路已合奏出了一曲多彩動人的華麗篇章,我們期待著謝老師在教育教學戰線上取得更為輝煌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