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仁春
(南昌航空大學附屬學校,江西 南昌 330034)
傳統的生物教學以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應試技能為基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會抑制學生對生物的興趣,還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能力,阻礙學生的科學探究之路。學習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主觀行為,而不是在教師逼迫下的不得已而為之。想要激發學生心底對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師就需要轉變教育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改課,讓生物知識有趣起來。
生物是一門源于大自然的學科,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生物世界,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就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法,使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課堂導入,或者是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和實際生活相關聯的場景。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明白學習生物的作用,還能在趣味化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具體情境創設時,教師不僅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設定教學目標,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授《流動的組織──血液》時,我先為學生準備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化驗單,讓學生通過單據中的數據去思考血液都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不同的成分在血液中都發揮著什么作用?為了學生自己去從化驗單中去探索這些知識,我在化驗單中為學生標注了病人驗血的原因。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化身成醫生,通過表征去推斷血液中不同成分的作用,對病人的病情作出診斷。這種通過生活場景引入并展開教學的方式,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思路,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在傳統教學中,為了施教方便,也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滿足應試教育下的高分要求,教師通常都會采用一套成型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全班學生。但是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都是存在差別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盲目地要求所有學生必須達到同一目標,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因為所學知識太過簡單,能力無法得到進一步提升,而能力較差的學生因為達不到教師要求,而喪失學習生物的興趣。在新課改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應該對全班學生進行綜合評估,為學生合理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不僅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還需要制定不同的實驗探究過程,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教師要求的目標。
例如:在教授《種子萌芽》時,針對高水平的學生,我讓他們跳過課前預習,直接通過實驗的方式去探究種子發芽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對于水平一般的學生,我讓他們先復習對書中的知識有了基本了解后,再進行實驗探究;對于水平較差的學生,我除了要求他們進行課前預習,在實驗探究時,我還循循善誘,讓他們通過觀察身邊植物的生長過程去探究,種子需要什么環境才能發芽。教授完課堂內容后,對于水平較強的學生,我要求他們通過課余時間自己去研究怎么制作泡菜、葉脈書簽等;對于水平一般的學生,我直接告訴他們泡菜以及書簽等的制作流程,讓他們學著去課外動手操作;對于水平較差的學生,我要求他們只要能熟練掌握課本中的知識,并能通過實驗探索即可。這種立足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分層教學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還能讓學生在生物的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生物雖然是一門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學科,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能通過實驗的方式展現出來。初中生對于神秘的自然現象,充滿著好奇心,為了將學生的好奇心培養成科學探究精神,在進行生物教學時,教師就需要因勢利導,立足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將無法通過實驗展現的生物知識,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不僅能將課本中的生物知識形象化,培養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還能快速展現出動植物的生長周期,讓學生在簡單的課堂中明白深奧的生物知識,激發起他們對生物的探求欲。
例如:在教授《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時,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是長期的,如果讓學生通過課上實驗或者課外探究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將蝗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通過動態的方式還原了出來。學生觀看中,很容易就理解了昆蟲的不完全變態發育這個知識點,除此之外,動態的視頻還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在我講述完完全變態發育的特征后,學生很快就聯想到了自己在《動物世界》中看到過的蝴蝶發育過程,積極參與到了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將生物知識生動化,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還開拓了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形成了生物思維。
生物本身是一門充滿趣味的學科,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學習生物知識,但是傳統的課堂抑制了學生對生物的興趣,磨滅了學生對生物的探索欲。在新課改下,生物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只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稍加引導即可重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主動探索生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