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群
(三河市匯福實驗學校,河北 廊坊 065201)
教師作為班級最直接的管理者,有義務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班級環境,而班級實施精細化管理,不斷創新、構建新的管理模式,對于學生有著重要意義,它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1]。所以,教師的責任重大,在管理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因素,科學地制定管理策略,盡職盡責地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素質水平,提高學校的教學成績。
由于小學生性格調皮,很多教師認為性格表現過于溫柔管不住學生,在面對學生時,經常擺出“兇神惡煞”的表情,或者給人不茍言笑的感覺,讓學生“畏懼”自己,其實,這種思想是不對的,學生懼怕教師則不利于教師實施班級管理,即使有成效,也只是學生因畏懼而做的“表面功夫”,教師一旦放松監督,學生很可能立刻原形畢露。為了切實保證教師管理制度順利進行,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平等、友好地相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學生“打成一片”,才能讓學生真正地信服自己,配合自己的管理工作。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小學生,他們年紀小,犯錯誤很正常,當其犯錯時,很多教師經常用嚴厲的語言批評他們,甚至體罰,這種“高壓政策”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會對其造成心理陰影,并且治標不治本,并不能保證其下一次不會繼續再犯[2]。因此,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應該合理開導學生,引導學生思想,使其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教師也要傾聽學生的發言,了解學生的犯錯原因,給學生一個辯解的機會,不能不問緣由就給學生“定罪”。如果有必要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一些懲罰,教師可以采取溫和的懲罰措施,如:為全班表演節目、為班集體做一件好事來彌補錯誤等等,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達到教育目的。
教師和學生都是班集體的一份子,教師應該讓每個學生都能融入到班級管理中去,在進行班級管理分工時,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其閃光點,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人。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職位,如:衛生委員、勞動委員、學習委員、課代表、安全委員、健康委員等等,然后再在這些職務下面設置小組長、組員等等,分層管理,分別負責班級的衛生、勞動、學習、安全、健康等方面,讓所有地區都有專人負責管理,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3]。之后教師可以再設置監督考察小組,負責監督各個委員的行為,定期向全體學生和教師匯報。這種分層管理、互相監督的政策,能夠合理的發揮各個學生的長處,同時又避免了一些學生濫用職權,增強了學生的自我約束管理能力。
想要貫徹落實精細化管理,制定一個科學的班級制度十分重要,它能夠規范學生行為,有利于教師加強班級管理。在進行班級制度制定時,教師不能專斷獨行,而應該多聽聽學生的觀點,和學生一起討論,民主投票決定班級制度條例,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配合教師工作,不會引起“民憤”。
當班級職務分配好后,教師并不是高枕無憂了,而是要時刻監督學生,使其努力為班集體做出貢獻,而一些學生可能三分鐘熱度,“當官”一段時間后就感到厭煩,失去了為班集體服務的動力,所以,教師應該定期對這些學生進行工作評比,對于工作態度認真、責任心強、能力好的學生,應該提出表揚,進行獎勵,如:發個小獎狀、獎勵其免寫作業一次、獎勵小文具等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當學生工作態度不認真、濫用職權時,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批評教育,或者讓更適合的人來做這份工作,做到知人善用,選賢舉能。
對于普通學生,教師也可以采取適當的評選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學生能夠自我管理約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可以設置“紅黑榜”,當學生做了好人好事、學習進步時,教師可以在班級墻上為其貼上一朵小紅花,當學生學習退步、犯錯誤時,教師可以為其貼上小黑花。每隔一周,可以評選紅花最多的學生為“周班級之星”,每隔一個月為“月班級之星”,以此類推,學期末時,被評選班級之星最多的學生,教師可以減免其假期作業,以此鼓勵,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4]。而小黑花最多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該學生每天為班集體講個小故事,起到懲罰的目的。
想做一個合格的班主任,教師就要從一點一滴抓起,實施精細化管理,根據自己的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具有自己班級特色的管理制度,不斷創新、改進,完善制度弊端,從而讓班集體更具有凝聚力。在進行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學生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責任感,這樣也做到了人民教師應盡的教書育人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