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紅
(河北省蠡縣北郭丹鎮武營小學,河北 蠡縣 071400)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構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中煥發出探究活力。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呢?下面結合個人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幾點體會。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通過周邊環境已學過的并掌握的知識去引發學生對新問題、新知識產生興趣,進而發生疑問。“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因此老師應歡迎學生提出疑問。當然,教學中“質疑”往往并不是某一個教學環節,而教師要時時有這么一種意識,即必須培養學生養成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問題立即提出探討的習慣。如在教學“體積的意義”時,我引用“烏鴉喝水”的故事質疑:“為什么烏鴉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沒有增加呀。”一“石”激“浪”,課堂上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關長度、面積等的知識一塊被激活,各抒己見,有的說是因為石子有長度,還有的說因為有面積、有厚度等。正當學生苦思不得其解這到底跟什么有關系時,我及時導入新課,并鼓勵學生看誰學習了新課后能夠正確解釋這種現象。這樣通過“激疑”,打破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達到最佳境界。
一個恰當而耐人尋味的問題可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我在學生認識了分數,會動手折出分數、化出分數的基礎上,拋出了這么一個問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讓學生判斷。這時,學生分成了兩派,一派持同意意見(并且占絕大多數),另一派持否定意見。而對這種情況,我并沒有急于判斷孰是孰非,而是請學生雙方爭辯,各向對方陳述理由,誰能想個問題把對方問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贏了。后一種意見有破有立,并現場用一張長方形紙隨意撕成兩份,問道:“這是幾份?這一份是二分之一嗎?”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們的大小不一樣,你們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說:“題目里又沒說平均分!”頗具說服力。這時,我才問道:“這題錯在哪里?只要加上哪兩個字就對了?”這樣的“巧問”,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通過知識的爭辯、體會,學生自己解決了原先不能解決的問題,從中還讓學生們學會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繃得很緊,而且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記憶得也很深刻。
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學習也作為認知的對象,理解、總結自己學習的全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題策略,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操作,學會思考。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主去嘗試、探究、歸納、總結,去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適時指導,設計適當的坡度,架設必要的橋梁,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方向,越過障礙,主動探究。如:我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以通過學生先報任意自然數,教師立即判斷,說明有的自然數能被3整除,而有的自然數不能被3整除,是有規律的。然后教師啟發設問,這個規律是在數的個位上呢?還是其它地方呢?讓學生觀察到像 “13、33、26、36,”中“13和33個位相同,但33能被3整除,而13卻不能”,在“26和36個位相同,但36能被3整除,而26卻不能被3 整除”,說明規律并不在個位上。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能被3整除的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之間有什么特征呢?在學生的議論中,教師不要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爭論,可適時地給予幫助和指導,啟發學生試著將各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相加,看和有什么特點?通過分組探究討論,互相交流,從而發現特征,使學生體驗到問題解決的成功之悅。針對知識形成的特點,依據學生認知規律,精心設計探究過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當學生在探索學習活動中遇到困難時,適時加以點撥,指導學生進行探索和思考。這樣不僅使學習活動順利進行,而且有助開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潛力。
有關資料表明:小學生的表現欲望非常強烈,喜歡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師長在公眾場合的表揚。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心理特點,及時對每個學生的創新表現加以鼓勵和贊揚,使其成為全班學生追求的目標,同時也促進了每一個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積極思考、敢創新,把學習探究變成自己生活的第一樂趣。另外,教師要把局限于課堂的時間與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索的機會,才能培養出更多有思維能力的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