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運娟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600)
引文: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向了新的臺階。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使高校人才的培養任務和模式發生了一定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向綜合性和全面性的方向發展,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應當按照社會的要求進行配套改革,與時代緊密結合,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思政教學改革。本文圍繞著大思政視角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策略展開論述,希望能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大思政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使思政教育擺脫課堂教學的桎梏,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學生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灌輸和影響,將思政課堂教學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結合,將思政教育劃分為課內課外兩個板塊,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大思政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現了教學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注重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幫助學生全面提高思想境界,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1]。因此,作者認為在大思政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應當注重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關聯性,將政治教育枯燥抽象的特點轉化為與教學實踐緊密配合,充分開拓課堂教學之外的空間,將課堂中的講、練、做結合一體,引導學生積極觀察身邊的社會生活現象,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積極思考,并將教學理論積極在實踐中驗證和運用。大思政下的思政教育強調教育的延伸性,教育應當是全社會的責任,而不止是學校和教師的義務。因此,在大思政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將學校、社會和家庭的資源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全社會的資源用于教學當中,使思政教育具有現實性和時代性,不再是對于政策和概念的乏味宣傳,而是充斥在人們身邊的具有真實性的一門學科。同時,大思政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學還將目光聚焦于課程的自我完善,要求教師結合科學的教育方法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將課堂氣氛搞活,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傊髡哒J為,大思政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求將思政教育延伸至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需要各位教師和家長的配合參與,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注重和社會熱點與時事政治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用思政的視角認識和改造世界,培育學生綜合性的學習能力和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將教學從形式歸于實質。
在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大思政的思想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貫徹。但作者認為,當前思政教學還存在一些可以改進的空間[2]。比如,思政教育在課堂中由于教學方式的不正確不免流于形式,枯燥的陳詞濫調不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生活風貌和教學需求,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思政教學局限于課堂。部分高校存在對思政教育不重視的問題,課程安排體系不科學,經常出現用專業課程占用思政課堂時間的現象,教學沒有課外空間的拓展,使得學生對思政的眼界和理解局限于課堂,在思政的考核形式上顯得單一刻板,大多數高校采用開卷考試的形式進行考察,并以學生的期末得分作為評價思政成績的唯一依據,缺乏對學生課堂表現和課外實踐的考察。以上這些問題促使我們思考,在大思政視角的教學改革背景之下,如何進行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
作者認為,大思政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首先應當關注教學模式的改進和教學方法的革新。高校作為教學的總指揮者,應當樹立新型的思政教育觀念,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思政教育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塑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樹立全面立體的教學意識,將眼光延伸到課堂之外,相比于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學生在校園的生活才是進行思政教育的主戰場,將思想政治德育和教化的精神印刻在學生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友愛同學尊敬師長、文明用語,樹立時代大局觀念,提高思想境界,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結合,樹立時代主人翁的意識,承擔社會責任,身體力行,踐行思政教育的目標和任務[3]。在思政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樹立大思政的教育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具有延展性,擴充教學資料和教學素材,讓教學內容具有前瞻性和時代性,與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相結合,將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論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話語,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覺將思政和自身生活相結合,內化思政理論知識。教師應當重視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扮演課堂教學的主角,引領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去,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積極設問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考,兼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思政課堂實現全員參與。思政教學還應當注重和社會現實相結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積極關注時政信息和社會熱點新聞,將課本理論和社會相結合,向學生詳細解讀政策背后的含義和思政精神,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和時代價值感。同時,教師還應當關注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塑造。思政教育應當是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結合,應當二者并重,不可偏廢。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愛國、誠信、友善、敬業的時代精神,以時代勞模等優秀人物為榜樣,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在貢獻社會的過程中彰顯個人的人生價值。
大思政視角下的思政教育改革,應當全面加強思政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引起全校師生的重視。具體而言,高校應當加強思政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擴充教學資源,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出思政教育的先導性。對于入學的大一新生,高校尤其應當注重對其思想觀念和政治覺悟的引導,將教學任務下發到每個新生班主任手中,開展不少于5課時的思政學前教育,并進行教學督查。在日常的思政教學中,高校應合理排布思政課程與專業理論課程的時間分布,杜絕占用思政課堂時間的情況[4]。在具體教學中,高??梢砸M先進的互聯網教學設備,并對教師進行操作培訓。教師應當積極利用互聯網的海量資源為學生搜集更多和課程有關的知識,開拓學生的眼界,在課程PPT中加入相關的視頻鏈接,帶領學生觀看和政治有關的紀錄片,如《改革之路》、《大國崛起》等,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幾百年來沉痛的戰爭史和反抗侵略、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樹立學生正確的時代使命感和價值觀。此外,教師應當積極拓展課外教學空間,帶領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關愛殘疾兒童、為荒漠地區種植樹苗等,讓學生在積極的社會實踐之中體會思政教育的精髓和內涵,為社會培養出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人才。
高校的思政教育應當加強與社會和家庭資源的合作,家校聯合、社校聯合,充分運用優秀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打造思政學習和實踐平臺,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與優秀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崗位,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加強學生家長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為學生營造積極思政教育環境[5]。在思政的考核方式上,高校應當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實踐活動參與情況轉化為可量化的分數形式,改變以期末考試成績為唯一衡量標準的局面,改革學生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多方面的考察,提高思政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結語:綜上所述,在大思政的教育視角下,各大高校應當準確分析自身的思政教育弊端,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積極進行教育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完成思政教育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