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第一幼兒園,江西 撫州 331800)
引言:分享屬于親社會的一種行為體現,指幼兒可以和其他小伙伴共同使用一些物品,而不是自己單獨霸占和多占。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分享活動為主要載體,為兒童提供豐富的分享機會,使幼兒以分享為橋梁,不斷增加他們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和次數,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可以在分享活動中有所收獲和改變,發展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現階段,許多幼兒園開展分享活動都是通過一些實際物品,比如分享書籍和玩具等,也可能是教師制定一個具體的主題使幼兒在生活中產生分享的行為活動。由此可見,分享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過于局限和單一,很少有幼兒園可以在戶外開展分享活動,也很少有教師注重注重以分享精神為主要內容開展活動,與此同時,在開展分享活動時,也不能和一起生活進行完美融合,二者呈現分離的趨勢,甚至產生脫節現象,這種現象不利于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開展分享活動時,幼兒園所分配的時間不夠科學合理,導致分享活動極其分散。教師沒有挑選固定的時間開展分享活動,同時也沒有制定出周密的計劃,這使得分享活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一些幼兒園雖然安排了固定的時間,但是所安排的時間比較短,也沒有充分利用幼兒在園內的碎片時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能力的發展[1]。
有一些家長完全沒有意識到分享活動的重要作用,不了解分享活動對孩子發展的意義,他們覺得分享只是一種形式。許多孩子為了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拿出自己的東西被動的進行分享,沒有人重視幼兒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想法,家長認為分享可以完全依靠活動,分享活動不過就是流于形式。家長不能充分了解分享活動的含義,同時參與度也不理想,不利于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根據分享活動中生活分享的隨機性和生活性等特點,可分為專門的生活分享區,有效利用幼兒自由活動時間開展相應的分享活動,比如,貼上幼兒外出游玩照片等,將每日分享的好故事、好的行為品格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積累在區域內,使分享活動與幼兒園日常活動進行有機結合,這樣不僅可利用幼兒愛玩的特點激發孩子的興趣,促進其分享意識的增強,同時也可以使孩子在分享中體會到快樂,最大限度的減少幼兒等待時間,使各個環節過渡自然而不混亂,讓每個幼兒都愿意和伙伴進行人際交流,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自然化、常態化,從而使幼兒綜合素質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2]。
教師需在平時做有心人,首先要善于抓住機會做好行為示范,比如在分發物品時,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將物品以分享的形式分發,為幼兒創設分享的機會。皮亞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所以教師要鼓勵個別幼兒參與分享活動,啟發他們相互交流、切磋、協調,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分享和交往的樂趣,教師自己可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或聽到的一些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也可以和家長組織促進家園互動的親子活動,比如,分享好故事、家園合作分享野餐等,提高幼兒的興趣,讓幼兒一起感受快樂,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獲得情感分享,同時加強正面語言及肢體語言的強化,肯定幼兒的分享行為,激發幼兒想要再次嘗試分享的愿望,更大程度上增加幼兒人際交往的機會,對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幼兒園是開展分享活動的主體,但家園配合才能達到分享活動的教育目的。幼兒園可成立家委會先通過家委會和家長座談會,讓家長了解分享活動,再由教師幫家長更進一步了解并鼓勵家長參與分享活動,同時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分享變化情況,促使家長能按幼兒園教育要求在家對幼兒進行強化教育,通過交流比較、互動、學習、模仿,營造分享氛圍,可通過家園聯系欄寫明幼兒園開展分享活動的主題種類、作用,了解活動具體安排及內容邀請和鼓勵家長前來參與,這樣家長也被吸引到幼兒人際關系培養的活動中,增強幼兒分享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合力,使分享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結束語:綜上所述,幫助幼兒學會分享對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意義不言而喻,同時也會為他們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想幫助兒童全面發展,就一定要借助豐富多彩的分享活動,有目的性的培養幼兒養成分享的好習慣和意識,增加他們的分享體驗,使幼兒可以設身處地的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好處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