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賽棟
(嵊州市貴門鄉中心學校,浙江 嵊州 312400)
目前在很多地區的小學教育中都開始開設了綜合實踐課,旨在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實踐離不開生活,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引進生活元素,使實踐課程更加豐富立體,從貼近學生生活的角度入手,激發學生知識探索的欲望,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且生活化實踐課程可以使學生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有效聯系,從其他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解放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獲得運用生活知識的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在學習中更追隨本心,對于自身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會更愿意理解、深入和研究。教師在小學實踐課程中選擇貼近生活的課題,將實踐操作與教學理論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獨立思考、拓展思維。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之中,教師為提高學生成績,一味的采用灌輸式教學,教學的重點往往是放在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記憶之上,更多的忽略了學生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至于出現了應試教育下高分低能的情況。而生活化的綜合實踐課程將學習和生活聯系到一起,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來開展教學任務,更有利于學生情感能力和自我認知的構建。并且教師要組織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更好的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深入日常生活,尋找生活中的知識點,增加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趣味性,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合實踐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即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實現教育教學的有效性。且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時,要將教學活動空間更好的擴大,突出實踐課程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延伸教學空間。家庭活動、實踐活動、校園活動、社會活動都是綜合實踐課程的范疇,教師可以合理利用這些活動,使學生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完成實踐教學任務,更好地實現綜合實踐課程的社會性和生活性。學生只有真正的回歸生活,才能在實踐中感受到知識的內涵和真諦,學會運用知識,學會生活常識和社會知識。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課程的開放性,可以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社會問題之中找到生活經驗,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知識框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限制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方式單一,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不能真正實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久而久之,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甚至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師在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中要轉變教學觀念,革新教學手段,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類型,根據學生特點,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結構,保證學生在綜合實踐課程中的趣味性和新鮮感,使學生長期處于亢奮的學習狀態。綜合實踐課程一般包括展示分享課、成果總結課、活動指導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不同需要,結合學生特點、興趣愛好,轉變教學類型,使教學更多元化,更豐富立體,促進學生在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實現教學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
學生在小學時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可以與家庭相溝通,更充分的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社會實踐活動。教師應該積極與家長取得聯系,配合學校的綜合實踐課程,利用家庭渠道拓展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使綜合實踐課程得以有效延伸。而且教師可以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參與實踐活動。例如:在課余時間或者是周末假期,家長可以與學生一起去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共同學習,在家長的師范作用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會更加高漲,不僅可以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促進良好的家庭關系,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的氛圍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綜合實踐課程的開展是以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大膽探索,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獲得知識運用的能力。主要利用小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加強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掌握,培養學生的生活常識,彌補了傳統教育教學的不足之處。利用生活化的策略,以貼近生活的元素開展課題,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