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平
(溫州市平陽縣麻步鎮樹賢小學,浙江 溫州 325400)
在一次聯片教研活動中,有幸聆聽到吳教研員給我們講解了有關教學目標定位的內容,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吳老師指出:縱觀當前的語文課堂,常常發現兩種狀況:其一,少數老師上語文課不知要教什么,于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像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其二,多數老師想教的東西太多,于是一堂課被塞得滿滿的,累壞了優生,卻拋棄了差生。究其原因,癥結主要在于執教者對一堂課的教學目標缺乏清晰認識和準確的定位。所以,教師在確定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時,必須對“教什么”和“教給誰”要有清晰的認識。聚焦教學目標定位,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以下我也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有一次,學校舉行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一位新教師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課后,與教師的交談中,當問到執教者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或者有教學目標,卻是按教參原封不動抄寫的;甚至有的三維目標只是抄在教案上的擺設,根本沒有去領會其中的寓意,因此教學過程中很少體現目標,造成課堂教學目標“模糊”,可操作性不強,導致了“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隨意性很大。
崔巒先生在“加強語文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中指出:當前閱讀教學的一大問題,是階段性目標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內容上用力。教學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的問題同時存在。閱讀教學中,低年級向中年級靠,中年級向高年級靠的傾向明顯。低年級忽視朗讀教學和詞句教學;中年級忽視段的教學;高年級只注重分析內容,忽視學習語言、領悟寫法。
每個年段有年段的目標,每個單元有單元目標,每篇課文有教學目標,如果這些沒有明確,是造成教學低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只有責任明確,任務確定,教師才會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才能使課堂教學走向高效。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重視教學目標,才會自覺、主動的去研究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有實效。
2018年10月29日,溫州市第十一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展示評比活動在溫州市龍灣區第一小學舉行,我有幸聆聽了13節優質課,精彩紛呈的課堂讓我猶如享受了一次饕餮大餐,其中溫州市籀園小學鮑老師執教的《狐貍分奶酪》一文,得到了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的曹鴻飛老師的賞識,摘得了本次比賽的桂冠。他在點評中特別提到了鮑老師獨特的設計和精準的目標定位,曹老師一再強調目標定位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大綱指出: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有長期、中期、短期之分。長期目標應該讓學生獲得四個方面的進步:語言習得、文學欣賞、文化傳承、文明洗禮,即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中期目標則要完成不同學段的人文教育目標、知識目標、學習習慣的養成目標等等;短期目標則是本年段、本冊、本課教學的目標細化。這三個層級的目標構成了語文教學的目標體系。
定位教學目標要具體,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依稀記得,參加縣里的教師賽課活動中,教研員對我們強調,目標定位要能檢測,可操作性強,不可定的過大,要用清晰明白的語言描述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盡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詞語來描述目標。
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全體學生通過學習后所達成的結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目標應該是學生在學習中的變化或結果。前不久,在語文《教學月刊》中看到這樣一則案例:
《荷花》的情感目標設定的比較。
A 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感悟詞句表達的感情。
B 朗讀課文,能讀出語言的生動和詞句表達的感情。
比較A、B情感目標,發現A目標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A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感悟……”。誰來“引導”?當然是教師。B目標行為主體是學生,如“朗讀課文,能讀出……。”誰來“朗讀”?當然是學生。既然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那么在目標的表述中,不能出現“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會做什么”,因為“培養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教育學生……”這類句式只是在表述上省略了主語“教師”二字,卻又直接向教師提出教學要求,做出的教學指導,而不是直接向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做出的學習指導。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學習結果,具有導學功能,因此,教學目標定位應聚焦學生。
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過程中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倡導“從學生的學情開始設計教學目標”的理念。根據以上理念,教學目標定位要著眼學生學情就得到了具體細化,那就是分析認知與能力的起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生的已有基礎是什么,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在這一基礎上再來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的目標就能更好地符合學生的實際與發展狀況。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明白,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學”服務,“以學定教”,這就要求我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里,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學生不斷靠近“最近發展區”,不斷獲得新知識,不斷發展新能力,不斷豐富情感,不斷完善人格。聚焦教學目標定位,如輪船在大海上航行有了方向,在有效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進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