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硯芳
(邯鄲市叢臺區學步橋小學,河北 邯鄲 056000)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在“內容分析式”的講課模式下,老師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分析文本內容,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致不高,課堂效率低下。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期對語文教學和學生培養的需要。因此,新課程改革后,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模式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們的喜愛和歡迎。
語文教學中的主題單元整合,就是指將語文教材中一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并對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進行整合,然后圍繞著單元中的重點,對單元相關的知識點展開深入理解,大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當前大部分的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化,教師對教材過于依賴,使得教師沒有做到自主地領會與實施課堂教學。單元主題整合閱讀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討論、教學實踐機會,通過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適度的延伸,不僅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還可以加強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認知,提高學習能力。教學模式的轉變,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能夠進行教學內容的自主設計,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促進學生全方位的成長。
相比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單元主題閱讀教學能夠高效地整合教學資源。課本作為教師教學的依據,其中蘊含了仿佛的閱讀內容,且每一單元都有其特點的單元主題,因此,教師要以單元主題教材為依托,深入挖掘文章內涵。首先,教師應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合理規劃教學任務。比如,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該單元收錄了《小真的長頭發》《我變了一棵樹》兩篇文章,由此可確定本單元的主題為“奇妙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單元主題為依據,讓學生大膽想象,暢所欲言,創造屬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教室內設置“想象島”,向全班展示優秀習作。
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已經掌握了許多語文學習的方法,識字量也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因此,開展主題單元教學的活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自主性,還有利于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權。并且,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搭建成長的梯子,讓學生順梯而上,一路前行,這要求教師需保證學生有更多學習的主動性,融入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講解《孔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帶領學生閱讀和理解孔子的《論語》,讓學生全面了解孔子的治國思想及教育弟子的賢者思想,深刻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學生進行自讀自悟自學時,教師從旁引導,協助學生彼此之間展開討論,有效地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主題,在感受中體會文字的魅力。
根據語文學習的統整觀,單元中的每篇選文都是帶有特定功能的存在,整合每篇課文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主題閱讀拓展,讓學生在整體把握中積累了語言材料、篇章樣式、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內容,人文精神、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在富有廣度和深度的閱讀活動中得到了螺旋發展和上升。讀厚教學內容的前提就必須讀薄教科書。老師在處理課文內容時,要精選重點內容,從訓練的重點出發,跟訓練重點相關的就引導學生多品讀、多領悟、多指點,不能面面俱到、從頭到尾地去分析課文,對關系不大的內容要敢于舍棄,從而把教科書讀薄;讀厚教學內容就必須鼓勵學生拓展閱讀,大量閱讀,多讀整本書,把在教科書教學中學到的讀法、寫法、學法,充分運用到《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和整本書的閱讀之中。如在本單元“中國古典名著”的教學中就適時地激發學生閱讀《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等中國古典名著的興趣。
在我們的社會中,語言是用來溝通和表達意義的主要系統,語言的使用往往與當時的社會情境和歷史時刻相關。文學名著反映了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場景特定的人事,經過時間洗禮和檢驗,依然能長久地引發人們的思考。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名著,可以從中獲得歷史和現實、社會和人生、自然與精神的種種知識,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形成對人生的認識。部編教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名著類課文,每篇名著類課文背后是一本本、一部部名篇佳作。《賣火柴的小女孩》背后是《安徒生童話》,《將相和》背后是《史記》,《草船借箭》背后是《三國演義》,《景陽岡》背后是《水滸傳》……語文教學在引領學生感悟名著課文“篇”的魅力之余,還應激發起學生對它們背后那本(那部)名著的興趣,指導學生從單篇作品走向長篇作品,從名著梗概、精彩片段走進相關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統整的有意義的閱讀情境中,體會經典作品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精湛卓絕的藝術造詣,進行系統的知識建構、思維重組和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主題是主題閱讀的牽引線,正因為有了主題,才使得課型與知識訓練點被串聯起來,在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中深化學生對主題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彰顯,實現了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