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黔軍 六盤水師范學院
國畫是一門傳統文化藝術,歷史悠久,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信息化時代大背景下,如何培養國畫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推動國畫的可持續發展,成為高校國畫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在美術教育中,國畫是重要的專業之一,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悠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但也正是由于國畫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導致其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較為落后,且存在一些不足。
作為我國一門古老的藝術,國畫傳承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自徐悲鴻在中央大學藝術系執教期間完成對傳統中國畫的改良以來,國畫的教學模式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動,大多數國畫教學還是堅持以臨摹為主、寫生為輔的教學方式。國畫專業的學生除偶爾上一些造型寫生的基礎課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在畫室進行畫作臨摹或者描繪石膏雕塑,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普遍不高,創新思維也沒有得到有效的拓展。
藝術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視美術技能教學、忽視理論知識教學的問題,國畫教學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高校對學生的教育和培訓更傾向于專業知識和繪畫技能的教授,而對人文知識的培養較為忽視。這種教學重點的不平衡對國畫專業的學生尤為不利,因為經典的國畫作品多出于文人,每一幅國畫作品都有不同的創作背景,代表著不同的時代文化,深入研討這些作品蘊含的文化元素是學生理解和鑒賞國畫作品的前提[1]。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文化素養理解國畫作品所蘊含的意義,便只能機械地臨摹,難以達到舉一反三的境界。
1.轉變以臨摹為主的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高校國畫專業教師要勇于改革,適當調整室外寫生課和室內臨摹課課時比例,增加室外寫生課時,給學生提供更多感受生活和自然的機會。室內臨摹課可以磨煉學生的繪畫基本功,使他們掌握國畫繪畫技巧;室外寫生課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生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寫生學習中放松身心,開闊視野,培養創新能力。
2.組織學生參觀名勝古跡
中華民族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也保留了眾多具有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如岳陽樓、長城、故宮、兵馬俑、敦煌石窟等,精巧的設計、華麗的外觀、原汁原味的時代特征,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開拓國畫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名勝古跡進行寫生練習。另外,在學習以古建筑為背景的國畫作品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使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國畫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并在此基礎上創作自己的作品。
3.改變或增加工具材料
國畫工具相對穩定,除漢、唐、宋、元等朝代有些微調整外,近五百年一直是以筆、墨、紙、硯作為繪畫工具的,同西方形式多樣的繪畫工具相比,國畫的工具材料稍顯簡單。工具材料的簡便形成了國畫獨特的魅力,但也導致國畫的繪畫技法相對單一。如此,國畫教學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改變或增加繪畫工具材料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通過工具材料的創新帶動繪畫技法的革新,進而改變整個國畫風格。再者,學生長久使用一種工具材料,容易產生思維惰性,限制其繪畫思維創新[2]。因此,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嘗試使用多元化工具材料,創新繪畫技法,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
4.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
在傳統的國畫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的方法主要靠口述和板書。如今,面對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工具,借助視頻、圖片、音頻等形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創作出有特色的作品。例如,在臨摹作品之前,教師可以廣泛搜集與作品相關的資源,制作視頻短片,讓學生通過短片充分了解并想象作品的創作背景,激活他們的想象力;教師也可以利用投影儀投射出不規則的陰影,讓學生通過影子想象物體的形狀……如此,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國畫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古老的藝術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只有了解了國畫作品的文化底蘊,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發現其中的奧妙。對此,教師要加強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1.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國畫興盛于封建時期,是農耕文明的產物,當時的文化背景同現代人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差異。此外,國畫藝術發展數千年,歷經多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時代特征,有著不同的藝術內涵,而且現代社會上國畫作品的展示場所也由室內轉移到了寬闊的展覽館。基于種種時代要素、文化背景差異,古人的繪畫已經難以適應現代的繪畫需求,這就要求在融合古人繪畫技巧和知識的基礎上,從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出發,擴大知識面,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利用現代化的科學、哲學、藝術等文化創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國畫作品。
2.加強學生美術欣賞方面的學習
當前,高校美術國畫教學主要采用以臨摹為主的教學方式,依靠臨摹古代或現代大家的文學作品來提升學生的繪畫水平。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側重于繪畫技法的傳授,忽視了文化層面的欣賞,導致很多學生即便多次臨摹作品依然難以體會其中蘊含的美感。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高校應開設美術鑒賞課,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鑒賞雕塑、繪畫、民間藝術、建筑等藝術作品,深入分析每個作品的創作背景、文化內涵、技法特點等。如果有條件,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美術館等實地欣賞藝術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真正領悟其中的藝術內涵,做到融會貫通,為后期創新和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就目前高校美術國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來說,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一方面要創新教學方式,通過改變以臨摹為主的教育模式、組織學生參觀名勝古跡、改變或增加工具材料、發揮多媒體教學工具的作用等方式來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強文化教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他們的美術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