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蕊 黑河學院
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滲透,對于推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與高校舞蹈教學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首先,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滲透,能夠豐富高校舞蹈教學內容,提升高校舞蹈文化內涵,這對于提升高校舞蹈教學工作的吸引力、推動高校舞蹈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次,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滲透,能夠拓展學生藝術文化視野,提升學生藝術文化素養。雖然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與高校舞蹈教學的結合,并不足以支撐專業少數民族舞蹈人才的培養,但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對于學生審美能力、藝術素養及其他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再次,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滲透,對于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現代社會中,包括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內的許多傳統文化都面臨著一定的傳承危機,而將這些文化納入高等教育體系,則是拓展受眾、培養傳承力量的有效路徑。為此,高校也應當強化自身在文化傳播、文化傳承中的責任感,重視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滲透到高校舞蹈教學中,從而促使大學生認識到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魅力,為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1]。
在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滲透到高校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進一步豐富舞蹈教育資源,而且需要重視在舞蹈教育過程中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原汁原味地呈現,這是確保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能夠以高校舞蹈教育為載體實現良好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前提[2]。在此要求下,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還應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對當地舞蹈文化進行深入的調研。當然,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調研活動,并將這種調研活動作為一種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深入高校舞蹈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作出深入了解的有效路徑。在此基礎上,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挖掘,而且需要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進行滲透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分析,從而確保進入高校舞蹈教學體系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元素能夠與高校舞蹈教學內容體系、教學目標等呈現出一致性,進而在豐富高校舞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推動高校舞蹈教學目標的實現。另外,在開展民間調研活動的過程中,與少數民族舞蹈藝人或者傳承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引導他們進入高校開展少數民族舞蹈教學活動,不僅是確保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得以原生態再現的有效路徑,而且也是提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學水平的關鍵。
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與高校舞蹈教學體系的融合,要求高校能夠為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平臺。一般而言,高校舞蹈課堂是開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學的主要陣地,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對引入內容進行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推動相關教育活動中涉及的理論呈現出系統性特征,從而促使學生從多個層面了解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雖然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發揮舞蹈課堂的主陣地作用,但是不能僅僅依賴舞蹈課堂開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而是應當在做好理論教育的同時,強化學生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體驗與實踐[3]。在此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可以進行如下探索: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生成發展環境,以及與這些藝術文化相關的社會大眾生活、民俗習慣等進行體驗,從而將教學平臺從校內向校外延伸,促使學生充分了解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所具有的藝術特點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進而為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開展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與社會文化傳承組織、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藝人等共建“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承實踐基地”,在對多元化教育主體所具有的資源進行共享與整合的基礎上,為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在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引入高校舞蹈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的失衡制約著學生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其中,理論教學指的是圍繞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脈絡、藝術特點等所開展的教學活動,而技能教學則是圍繞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中的技藝所開展的教學活動。誠然,理論教學是技能教學的重要基礎,且非舞蹈專業教學工作自然也需要側重于理論教學,這是有效拓展學生藝術文化視野、提升學生藝術文化修養的有效路徑。但是側重理論教學并非完全不開展技能教學,特別是在舞蹈專業教學中,更是有必要依托技能教學來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體會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所具有的藝術特點與藝術魅力[4]。由此可見,無論是在非舞蹈專業教育還是舞蹈專業教育中,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與高校舞蹈教學工作的融合,都需要重視文化性、技術性的統一,重視在舞蹈技術訓練和舞蹈理論講授之間尋求平衡點,將提煉的最具傳承價值且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作為舞蹈技術訓練中的重點內容,促使教學構成呈現出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并重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并將此作為開發校本教材的重要依據,為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課程建設工作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與高校舞蹈教學體系的融合,不僅可以依賴舞蹈課堂、校外實踐來完成,而且具有更為多元化的相互滲透形式,重視對這些多元化的相互滲透形式進行探索與應用,對于提升二者融合成效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在舞蹈課堂、校外實踐之外,少數民族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滲透還包含以下幾種形式。首先,高校可以依托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工作,推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滲透到舞蹈教學體系當中。在此方面,高校可以依托各類校園媒體,以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為專題,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理論進行宣傳與推廣,從而吸引學生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關注,創造良好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環境。與此同時,在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高校有必要引導學生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呈現,如在各類晚會中表演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節目等,從而在開辟實踐路徑的基礎上,展現這些藝術所具有的魅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素養。其次,高校可以引導學生組建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社團,在為學生提供了解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平臺基礎上,充分發揮出文化社團在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推廣中的引導作用,進而為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學提供良好的條件。
在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滲透到高校舞蹈教學當中之后,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圍繞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從而及時發現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工作優化路徑的探索提供依據。具體而言,教學評價機制的完善,主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首先,高校需要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此方面,高校需要將學生在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學中的表現、學習成效,以及教師所具有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等作為主要的評價內容,并在對兩項考察內容進行細化的基礎上,對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與完善,從而為教學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其次,高校需要推動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發展。無論是在對學生學習成效還是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高校都需要重視發揮學生所具有的主體作用,即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及評教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在評價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確保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習與教學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與此同時,高校有必要引導少數民族舞蹈藝人參與到教學評價中,從而促使教學評價工作呈現出更為專業化的特征,進而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工作成效作出全面、科學的反映。
綜上所述,推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教育體系中的滲透,對于豐富高校舞蹈教學內容、推動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高校有必要從多方面入手,促使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與高校舞蹈教育體系實現深度融合,進而推動高校舞蹈教學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