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春 海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以延安為根據地領導抗日戰爭,開展文化建設。在長期的實踐與探索中,偉大的文藝理論和文藝創作指導思想產生,大批優秀文化藝術作品涌現,如《黃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灣》《游擊隊之歌》《東方紅》等,這些廣為流傳的紅色經典,以“薪火傳承”經典文藝作品為主線,憶苦思甜,重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喚起青年一代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發其熱愛黨、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懷。文藝創作也給予我們啟示:要善于運用中國的藝術語言講好自己的故事,從群眾生活中汲取養分,為群眾服務,做到不忘初心和改革創新的辯證統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批文化人士奔赴延安,在延安展開了中國新音樂文化運動。我黨進行了積極的民主生活和社會文化建設。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生活,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如中國第一部歌劇《白毛女》。具有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為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舞臺增添了新的活力。這一時期文藝工作者們創作的音樂作品,不僅充分反映我黨在艱苦歲月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和堅決抵抗外來侵略、保家衛國的革命氣節,而且還吸收、借鑒了外來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形式,充分彰顯了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的精神,同時發展了馬列主義的文藝理論。
歌曲《南泥灣》是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見證,從不同視角看,它蘊含了不同特色的美,主旋律吸收了民族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歌詞“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呀一唱”一開口曲調韻味十足,委婉舒展,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后半部分“好地方來、好風光”這句歌詞重復兩遍,風格轉為歡快跳躍,與前面形成節奏上的對比,緊接著“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節奏回到原速,描繪延安自然風光的美好。第二段雖然重復了第一段音樂的素材,但歌詞“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與“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兩句歌詞內容形成鮮明對比,情緒抑揚頓挫,烘托出看到南泥灣變化的激動心情,相比第二句演唱與演奏時的節奏變化更歡快,使人仿佛置身于南泥灣的美好景象之中,更具感染力。第三段第一句“陜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表達出了在物資匱乏的艱苦環境下自力更生、不靠外援,一切靠自己艱苦奮斗,努力生產最終獲得收獲的景象。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也把觀眾的情緒推向了高潮。這首歌從詞到曲將抒情性與舞蹈性融為一體,不僅帶有濃郁的民歌風味,而且運用了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進行烘托,演唱起來非常生動感人。
《黃河大合唱》是以黃河為背景的中國現代音樂的傳世經典,唱遍了中華大地。詞作者詩人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幾個部分組成,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分別以重唱、獨唱、對唱、合唱的形式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罪行,勾畫出中國人民英勇機智、頑強抗擊保衛祖國發出的最強音。1939年4月13日,首次在陜北公學禮堂公演。國家領導人該對作品作出高度評價,毛澤東同志說《黃河大合唱》百聽不厭!周恩來同志稱《黃河大合唱》是抗戰的怒吼、大眾的呼聲。
延安時期的文藝作品歷經歲月的考驗,在延安歲月發揮了重要戰斗作用。延安文藝作品在現代文藝戰線上起到了較大的引領作用。這種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所創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集中體現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體現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經典歌曲至今并沒有喪失其藝術與宣傳價值。讓我們重溫經典,崇拜英雄,崇尚他們為信仰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當代中國最亮眼的國際合作文化符號,互通共贏的“一帶一路”文化精神大放光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一個享譽世界的文化理念,引領著文化創作走進實踐深處,表達人民心聲,歌唱人民、禮贊英雄、謳歌祖國,從來都是文藝創作永恒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值得書寫的偉大時代,也是最動人的篇章。藝術源于生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延安文藝作品具有當代社會價值,對當代音樂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