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淑
(重慶市銅梁區平灘鎮白鶴小學,重慶 402562)
目前,從分值的角度說,《道德與法治》課程在無形之中定位了“小課”的地位,每周就兩三節課。而且,很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都有這樣的看法:既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又無奈它的晦澀難懂。所以,很多學生出現了對《道德與法治》課學習信心不足,沒有興趣、成績差等現象。究其原因,就是《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缺乏吸引力,給人的總是一副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其實在所有學科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學校德育的主陣地,對學生在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上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好每周的那兩三節課,讓該課程成為學生喜歡的課。《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適應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取向,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是當前一線教師必須積極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探究與分享”這一環節,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對于促進學習效果、智力發展、能力培養及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有著重要作用。有了興趣,才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使學習獲得明顯的成效。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哪門課感興趣,便會對哪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并萌發積極的思維意識。而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發生的,離開了特定的情景,其學習興趣也就枯竭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對學生的興趣起到激勵的作用,只有那些帶有探索因素的問題性情景,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教材的特點,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設置學習障礙,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置學習障礙來干擾學生,即“布惑”,使學生處于真假難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學生們探討問題的興趣。有了疑問,學生們就會積極思考,并去解決問題,享受其中的快樂。
如,我們在講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時,提到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此時可向學生“布惑”:“目前我國經濟還落后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還說社會主義制度優越呢?”針對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去查閱資料,運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即,不但比現狀,還要比起點,比發展歷史,從而,比出兩種經濟的發展速度,以此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通過動手、動腦讓學生比較信服,也覺得豐富了知識,增強了興趣。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后,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觀念,讓學生們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他們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時間,打破他們被動學習的局面。
首先,教師要加強課前自主學習的指導。其次,教學過程中,老師還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加其動用手、腦、口的機會。同時,時事也是《道德與法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有著重大的意義。及時的激勵評價是培養自主學習的動力,對于學生有自學成果的,老師一定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可以用“你的見解真棒”“你很聰明”等語言激勵他們。可見,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可以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可以設計幾個實踐活動:“感受一次關愛”“做一周家務”,并組織“傳遞感恩,點燃夢想”親情交流活動。“感受一次關愛”要求學生記錄父母關愛自己的點滴細節,并用行動去關愛父母。這一活動增進了親子關系,使孩子們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贊賞。學生進而通過“做一周家務”,既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和責任,又鍛煉了自己不怕苦和堅持的意志品質。“傳遞感恩,點燃夢想”親情交流活動,教師也可以利用周日,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在操場開展游戲活動,共同體味親情,增進親子關系。
總之,利用問題將學生引入生活情境,讓其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與探究,激勵學生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實際問題,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去教授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對社會有用的人。